首页 百科知识原子发光机制及能级能量频率决定

原子发光机制及能级能量频率决定

【摘要】:(三)原子的发光机制处于基态的原子,当受到外界的激发,而获得足够的能量时,它就会从基态跃迁到能量高的激发态。若以E2和E1分别代表原子高、低能级的能量,则辐射光子前能量ε和频率v21分别由下式决定。

(一)光的本性

光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在研究激光对生物组织的作用规律前首先要弄清光的本质。近代科学实践证明,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客体,对于它的本性问题,只能用它所表现的性质和规律来回答。从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衍射、干涉、偏振等现象来看,光具有电磁波的特性;然而光在发射和吸收的过程中却有类似经典粒子的特性,即光本身只能一份一份地发射、一份一份地接收,也就是说发射和吸收的能量都是光的某一最小能量的整倍数,这一最小的一份能量为光量子,简称光子。

ε=hv  (公式1-1)

式中的h为普朗克常数,v为该光波的频率。光又是由光子组成的。可见,光的某些方面的行为具有波动性,另一些方面的行为具有粒子性,这就是所谓“光的波粒二象性”,公式1-1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二)原子的能级

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它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电子所组成。报据玻尔理论: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是不连续的,因此,原子的能量也是一系列不连续的值。我们用能级(energy level)来代表原子应具有的大小不同的能量数值(或能量状态)。能级还可形象地用图表示,通常是画出高低不等的一条条水平线来表示它们,这样的图称为能级图(图1-1),其最低能级为E1(这里假定E1的能量为零),表示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又称为基态,ground state),其余能级E2,E3……等都是高能级,称为激发态(excited state)。

图1-1 氢原子能级图(www.chuimin.cn)

根据能量最小原理: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离核最近,原子能量最小,故最稳定;而处于激发态时,电子离核较远,原子能量较大,故不稳定。能级越高,能量越大,原子越不稳定。

(三)原子的发光机制

处于基态的原子,当受到外界的激发(如其他原子的碰撞、光照等),而获得足够的能量时,它就会从基态跃迁到能量高的激发态。处在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激发态的寿命很短,约为10-8s),它很快会自发地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返回,同时以辐射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若以E2和E1分别代表原子高、低能级的能量,则辐射光子前能量ε和频率v21分别由下式决定。

式中h为普郎克常数,h=6.63×10-34焦耳·秒(J·s)。

当然,一个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在某一时刻只能发出一个光子,而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物质来说,由于每个原子所处的激发态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在同一时刻发出的光子能量各不相同,因此,光子的频率(或波长)也各不相同,使得我们在同一时刻观测到的原子光谱并非单一谱线,而是许多条谱线,这就是原子发光机制,也就是普通光源的发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