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肝硬化(臌胀)的穴位贴敷治疗方法,效果佳

肝硬化(臌胀)的穴位贴敷治疗方法,效果佳

【摘要】:用时取上药膏30~45克,分别贴敷于肝区(肿处)、肝俞(双)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本方具利水逐饮之功,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甚佳。选取水分穴、肝炎穴和右侧肝俞穴。伴有脾大者加敷缩脾穴。治疗80例,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13.4年;慢性活动性肝炎64例,早期肝硬化16例,伴轻度腹水8例,脾大10例。

(一)十臌取水膏

【组成】大戟、甘遂、麻黄、乌梅、葫芦巴、葶苈子、芫花、牵牛子、细辛、汉防己、槟榔、海蛤、陈皮、生姜、蝼蛄。视症君药倍量,余药各等份。【制法】上药用麻油熬焦,去渣,加黄丹收膏备用。【用法】用药膏适量,贴肚脐处,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2天换药1次。【功用】利水消胀。【主治】臌胀。【疗效】屡用神效。【附记】引自《理瀹骈文》。

(二)臌胀消满膏

【组成】苍术、白术、香附、当归、苏梗、黄连、栀子、枳实山楂、木香、槟榔、赤茯苓、木通、泽泻、生姜各等份。【制法】上药用麻油熬焦,去渣,加黄丹收膏,备用。【用法】用时取上药膏适量,贴气海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2天换药1次。【功用】行气血,消积滞,除胀满。【主治】臌满。【疗效】屡用神验。【附记】引自《理瀹骈文》。

(三)逐水散

【组成】麻黄、桂枝、白术、黄芪、薏苡仁、通草、茯苓皮、赤小豆、冬瓜皮、木香、陈皮、独活、甘遂各15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法】用时每取上药末20克,加入葱白3根捣烂后,以开水调匀,敷于肚脐和肾俞(双)穴上,约1小时除去,每日敷2或3次。【功用】疏肝理气、活血行瘀、健脾利湿。【主治】肝硬化腹水。【疗效】一般连敷20次左右腹水消失。【附记】引自《中医外治法奇方妙药》。

(四)消水膏

【组成】陈芭蕉扇(烧存性)15克,千金子(去油壳)7.5克,滑石6克,甘遂5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法】取上药末20克,以醋调匀,制成药饼3个,分别贴敷于肚脐、肝俞(双)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小便通利即去之,隔日再贴1次。【功用】活血化瘀,逐水消肿。【主治】肝硬化腹水。【疗效】屡用有效。一般1次见效。【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五)软肝膏

【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楮实子、菟丝子各12克,丹参18克,萆薢10克,甘草6克,土鳖虫3克,三棱、莪术各9克,鳖甲30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以醋调匀成软膏状备用。【用法】用时取上药膏30~45克,分别贴敷于肝区(肿处)、肝俞(双)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功用】健脾利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肝硬化。【疗效】屡用效佳。一般连用1或2个疗程即见效。【附记】笔者经验方。临证常以本方配合药物对证内治,内外并治,屡收良效。

(六)甘硝逐水方

【组成】甘遂末15克,芒硝30克。【制法】上药混合均匀备用。【用法】取上药末5克填入脐孔上,外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功用】逐水攻坚。【主治】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腹水。【疗效】敷后患者觉皮肤发热,即欲小便,尿量甚多,次数亦增加,最多者每日达12次之多。【附记】引自1959年《上海中医药杂志》(2)。方名为编者拟加。本方对于虚证而不甚峻泻剂者尤宜。

(七)阿魏膏(www.chuimin.cn)

【组成】羌活、独活、玄参肉桂、赤芍、穿山甲、生地黄、两头尖、大黄、白芷、天麻各25克,桃枝、柳枝、槐枝各15克,木鳖子仁20枚,乱发1团(如鸡子大),红花20克。【制法】上药用香油1 200毫升煎焦去渣,入发煎,发黑去渣,徐下黄丹煎,软硬适中,入芒硝、阿魏、苏合油、乳香、没药各25克,麝香15克调匀,即成膏矣。【用法】摊贴患处。凡贴膏药,先用芒硝敷患处半指厚,以纸盖,用热熨良久,如芒硝未尽再熨之。2小时许方可贴膏药。若是肝积加芦荟末同熨。【功用】祛湿化瘀,通络散结。【主治】肝脾大。【疗效】屡用有效。【附记】引自《中国膏药学》。

(八)神仙化痞膏

【组成】大黄、黄柏、当归、秦艽、三棱、莪术各15克,全蝎14只,穿山甲片14个,木鳖子仁7枚,蜈蚣5条。【制法】上药用麻油1 200毫升浸熬,焦枯去渣,入炒黄丹收膏。再入乳香、没药各25克,玄明粉15克拌匀摊于布上,备用。【用法】贴于患处,先用生姜片擦后再贴,贴后以炒盐布包熨于膏上或热手熨之均可。每日换药1次。【功用】活血化瘀,搜风通络,消癥散结。【主治】肝脾大。【疗效】屡用有效。【附记】引自《中国膏药学》。

(九)五仙膏

【组成】大黄、皂角刺、生姜、生葱各250克,大蒜25克。【制法】将前2味研末,共捣烂,水煎取汁去渣,再熬成膏(至黑色为度)备用。【用法】先用针刺患处,再取膏摊于绢绵上,贴患处,每日换药1次。【功用】解毒、化瘀、散结。【主治】肝脾大。【疗效】屡用有效。【附记】引自《中国膏药学》。

(十)甘丑消水散

【组成】甘遂、二丑、防己、槟榔、沉香、桂枝各等份。【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本药散12克,加适量鲜葱捣烂成膏状,敷于肚脐处。上盖敷料,胶布固定。夜用昼取,每日1次,连用40天。【功用】疏肝健脾,化瘀软坚,利水消肿。【主治】肝硬化腹水。【疗效】临床屡用,均有较好的疗效。【附记】引自《集验百病良方》。又方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15克,研为细末,分作2份,每份加鲜生姜3片捣烂为糊状),分别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敷料覆盖,胶布固定。一般用药4小时后尿量开始增多,12小时达到高峰。每日1次,连用3次,间隔3~5天再行下一个疗程。本方具利水逐饮之功,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甚佳。

(十一)软肝膏

【组成】百草霜、凤仙子、风眼草、石菖蒲、生鳖甲、生地黄、补骨脂、桑螵蛸、当归、乳香、没药、生牡蛎、蜈蚣、桃仁、三棱、莪术、生大黄、水蛭、胆南星、生草乌、郁金、甘遂、全瓜蒌各15克。【制法】上药按照传统中药加工工艺制成膏剂,摊于8厘米×8厘米白棉布上,药膏直径3厘米,每块药膏重3克,收贮备用。【用法】选取水分穴、肝炎穴(位于右侧期门穴水平向旁开3厘米)和右侧肝俞穴。先将局部皮肤用温水洗净,药膏在文火上烤化,稍凉后敷贴于所选穴位上。伴有脾大者加敷缩脾穴(位于右侧期门穴向左平腋正中线交叉处)。每5天换药1次。2个月为1个疗程。【功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肝炎后肝纤维化。【疗效】治疗80例,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13.4年;慢性活动性肝炎64例,早期肝硬化16例,伴轻度腹水8例,脾大(左肋上厚>4.0厘米)10例。结果: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口服药)。对轻度腹水的总有效率达到387.5%。【附记】引自2000年《河北中医药》(2)。

(十二)解毒化痞软膏

【组成】柴胡18克,郁金18克,制蚕附18克,茵陈18克,金钱草18克,山栀子18克,白花蛇舌草18克,车前子18克,当归18克,白芍药18克,赤芍药18克,桃仁18克,丹参18克,莪术18克,三七12克,红花12克,马钱子6克。【制法】将上药用传统方法加工制成膏剂,收贮备用。【用法】选脾区或章门、期门、日月等穴位。用厚约1厘米的解毒化痞软膏,将其均匀敷在两层10厘米×15厘米的纱布中间置于肝区衬垫,衬垫上置电极板与离子导入机的阳极相连,另一10厘米×15厘米衬垫置于肝、胆或脾俞穴与阴极相连,供用中频电流强度,每次30分钟,疗程为3个月。【功用】活血化瘀,疏肝柔肝,利湿解毒。【主治】肝硬化。【疗效】治疗51例,男40例,女11例;年龄30~58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15年。伴有腹水者28例。结果:治愈29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5.3%。【附记】引自2001年《中国中医信息杂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