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穴位贴敷治高血压,每周换药1次,疗效显著

穴位贴敷治高血压,每周换药1次,疗效显著

【摘要】:每周换药1次,至愈为度。以Ⅰ、Ⅱ期高血压疗效较好。验之临床,本方对肝热、痰火所致的初、中期高血压确有较好的疗效。(二)降压外敷膏蓖麻仁50克,吴茱萸、附子各20克。敷药期间停用一切降压药。(三)降压散肉桂、吴茱萸、磁石各等份。引火归原,降压止晕。搜风通络,降血压。(六)降压膏吴茱萸15克,川芎、桃仁各10克,山栀子6克,胡椒3克,生姜150克,冰片10克。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高血压头痛、眩晕。

(一)脐压散

【组成】吴茱萸(胆汁制)500克,龙胆草醇提物6克,硫黄50克,白矾(醋制)100克,朱砂50克,环戊甲噻嗪17.5毫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每次用药粉200毫克左右,倒入患者肚脐窝内,覆盖棉球,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至愈为度。【功用】降火、化痰、镇静、安神。【主治】高血压头痛头晕等症。【疗效】治疗116例,经治4次后,总有效率为77.5%。其中显效率为29.31%,从85例症状疗效看,总有效率为82.35%。以Ⅰ、Ⅱ期高血压疗效较好。【附记】引自《中药鼻脐疗法》。验之临床,本方对肝热、痰火所致的初、中期高血压确有较好的疗效。

(二)降压外敷膏

【组成】蓖麻仁50克,吴茱萸、附子各20克。【制法】共研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备用。【用法】每晚取膏贴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用3或4个疗程。敷药期间停用一切降压药。【功用】引火归原。【主治】高血压。【疗效】治疗60例,显效32例(2~4日见效),余28例5~7天见效。【附记】引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

(三)降压散

【组成】肉桂、吴茱萸、磁石各等份。【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密封备用。【用法】取上药末5克,用蜂蜜调匀,贴于涌泉穴上,阳亢者加贴太冲穴;阴阳不足者加贴足三里。每次贴2穴,交替使用。贴后外以胶布固定。并用艾条悬灸20分钟。每日于临睡前换药1次。【功用】引火归原,降压止晕。【主治】高血压。【疗效】临床观察,尤对病情不太严重者疗效满意。对老年患者还可起保健作用。【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四)五虫散(www.chuimin.cn)

【组成】白花蛇3条,蜈蚣9条,蝉蜕、地龙各9克,土鳖虫、黄连、白芥子、延胡索各6克,葛根15克,甘遂、细辛、三七各3克,麝香1克,姜酊适量。【制法】先将前12味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药散35克,用姜酊适量调和为膏状,做成7个药饼,中心放少许麝香末,外贴于双侧心俞、肝俞、肾俞和关元穴上,外盖塑料薄膜和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每次贴8~12小时。【功用】搜风通络,降血压。【主治】高血压。【疗效】多年使用,疗效尚属满意。【附记】引自《集验百病良方》。

(五)五味降压膏

【组成】吴茱萸(胆汁拌制)100克,龙胆草60克,土硫黄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小蓟根汁适量调和成糊状。【用法】取药糊10~15克,分别贴敷于神阙、涌泉(双)穴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功用】清热安神,导热下行。【主治】高血压。【疗效】屡用有效,久用效佳。【附记】引自《外治心悟》。方名为编者拟加。

(六)降压膏

【组成】吴茱萸15克,川芎、桃仁各10克,山栀子6克,胡椒3克,生姜150克,冰片10克。【制法】先将前5味药共研细末,加生姜共捣烂如泥,再加冰片同捣和匀,调成膏状备用。【用法】取药膏10克,外敷于涌泉穴(两侧交替),外加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功用】活血化瘀,温肾降逆,导热下行。【主治】高血压头痛、眩晕。【疗效】治疗50例,连用2或3个疗程,近期有效率达100%。【附记】笔者经验方。治疗期间可停用其他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