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蒜捣烂如泥状,加入益肝散拌匀备用。如果未敷够3次而肝功能恢复正常者,可以停止敷药。有黄疸加茵陈0.5克,肝区疼痛加木香0.5克。每剂药可连续敷2天,20次为1个疗程。慢性迁延性肝炎及肝硬化。本病应以药物内治为主,外治为辅,内外并治,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每周更换敷贴1次。治疗30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21例,慢性活动性肝炎9例;男25例,女5例;年龄24~68岁。......
2023-12-04
(一)脐压散
【组成】吴茱萸(胆汁制)500克,龙胆草醇提物6克,硫黄50克,白矾(醋制)100克,朱砂50克,环戊甲噻嗪17.5毫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每次用药粉200毫克左右,倒入患者肚脐窝内,覆盖棉球,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至愈为度。【功用】降火、化痰、镇静、安神。【主治】高血压头痛头晕等症。【疗效】治疗116例,经治4次后,总有效率为77.5%。其中显效率为29.31%,从85例症状疗效看,总有效率为82.35%。以Ⅰ、Ⅱ期高血压疗效较好。【附记】引自《中药鼻脐疗法》。验之临床,本方对肝热、痰火所致的初、中期高血压确有较好的疗效。
(二)降压外敷膏
【组成】蓖麻仁50克,吴茱萸、附子各20克。【制法】共研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备用。【用法】每晚取膏贴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用3或4个疗程。敷药期间停用一切降压药。【功用】引火归原。【主治】高血压。【疗效】治疗60例,显效32例(2~4日见效),余28例5~7天见效。【附记】引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
(三)降压散
【组成】肉桂、吴茱萸、磁石各等份。【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密封备用。【用法】取上药末5克,用蜂蜜调匀,贴于涌泉穴上,阳亢者加贴太冲穴;阴阳不足者加贴足三里。每次贴2穴,交替使用。贴后外以胶布固定。并用艾条悬灸20分钟。每日于临睡前换药1次。【功用】引火归原,降压止晕。【主治】高血压。【疗效】临床观察,尤对病情不太严重者疗效满意。对老年患者还可起保健作用。【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四)五虫散(www.chuimin.cn)
【组成】白花蛇3条,蜈蚣9条,蝉蜕、地龙各9克,土鳖虫、黄连、白芥子、延胡索各6克,葛根15克,甘遂、细辛、三七各3克,麝香1克,姜酊适量。【制法】先将前12味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药散35克,用姜酊适量调和为膏状,做成7个药饼,中心放少许麝香末,外贴于双侧心俞、肝俞、肾俞和关元穴上,外盖塑料薄膜和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每次贴8~12小时。【功用】搜风通络,降血压。【主治】高血压。【疗效】多年使用,疗效尚属满意。【附记】引自《集验百病良方》。
(五)五味降压膏
【组成】吴茱萸(胆汁拌制)100克,龙胆草60克,土硫黄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小蓟根汁适量调和成糊状。【用法】取药糊10~15克,分别贴敷于神阙、涌泉(双)穴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功用】清热安神,导热下行。【主治】高血压。【疗效】屡用有效,久用效佳。【附记】引自《外治心悟》。方名为编者拟加。
(六)降压膏
【组成】吴茱萸15克,川芎、桃仁各10克,山栀子6克,胡椒3克,生姜150克,冰片10克。【制法】先将前5味药共研细末,加生姜共捣烂如泥,再加冰片同捣和匀,调成膏状备用。【用法】取药膏10克,外敷于涌泉穴(两侧交替),外加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功用】活血化瘀,温肾降逆,导热下行。【主治】高血压头痛、眩晕。【疗效】治疗50例,连用2或3个疗程,近期有效率达100%。【附记】笔者经验方。治疗期间可停用其他降压药。
有关穴位贴敷治百病的文章
将大蒜捣烂如泥状,加入益肝散拌匀备用。如果未敷够3次而肝功能恢复正常者,可以停止敷药。有黄疸加茵陈0.5克,肝区疼痛加木香0.5克。每剂药可连续敷2天,20次为1个疗程。慢性迁延性肝炎及肝硬化。本病应以药物内治为主,外治为辅,内外并治,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每周更换敷贴1次。治疗30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21例,慢性活动性肝炎9例;男25例,女5例;年龄24~68岁。......
2023-12-04
在人类医学史上,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药物外治疗法,广泛流传于民间,应用于民间。这便是贴敷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后,历代医家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病更不乏其人,并在《黄帝内经》“外者外治”的基础上,扩展至“内者也可以外治”。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外治法与整个中医事业一样得到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各种医学资料、医著和中医期刊中有关穴位贴敷疗法的许多好经验、好方法,更是层出不穷。......
2023-12-04
取上药袋敷于面部健侧,绷带包扎固定。本方不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和其他脑部疾患引起的面瘫。选定穴位后,将膏药加温熔化,每个主穴贴1张,配穴视病情加减。总疗程不超过35天。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先用温肥皂水洗净患侧面部,再将上药敷于地仓至下关穴之间,宽约1横指,用纱布固定。面神经麻痹,口眼斜。此膏用于面瘫初起效果最佳,用药后7~10天逐渐好转,2~3周痊愈。1周更换1次,2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90例,显效5例。......
2023-12-04
2小时后取下,每日贴2或3次。引自《外治心悟》。(三)冠心药袋方细辛50克,荜茇30克,当归、藿香、半夏各40克,乳香、没药各10克,红花、白胡椒、冰片各20克。取药袋外敷于心前区阿是穴,外加包扎固定。本药袋可连用7天,用时松动即可。共研细末,以姜汁调成糊状,外敷于膻中、心俞、阿是穴上。待症状减轻后除去。每日换药1次,连用9天。冠心病,心房纤颤。......
2023-12-04
治疗15例,男14例,女1例;轻度心绞痛10例,中度心绞痛5例。治疗最短3天,最长4个月,平均14天。止痛生效时间多在1周后。一般贴2~3天,心前区疼痛即止。24小时后去掉药膏,隔日贴1次,15次为1个疗程。经1~1.5个疗程,其中29例有心绞痛者,显效20例,改善2例,无效7例。取本药散适量,用白酒适量调和成糊状,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贴于心俞穴(双)或心前区疼痛处。......
2023-12-04
治疗25例,其中风热型头痛15例,肝火头痛10例。(三)头痛散生草乌、天南星、生白附子各30克,葱白7根,生姜40克。验证5例,均痛止。风寒头痛及夹脑风。(六)头痛膏川芎、白芷各30克,细辛、川红花各10克。风寒头痛及瘀血头痛。治疗100例,其中风寒头痛30例,瘀血头痛70例,用药1~2个疗程,痊愈90例,显效7例,有效3例。头部有外伤史、复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尤为适宜,用之无不立验。......
2023-12-04
用时取上药膏30~45克,分别贴敷于肝区(肿处)、肝俞(双)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本方具利水逐饮之功,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甚佳。选取水分穴、肝炎穴和右侧肝俞穴。伴有脾大者加敷缩脾穴。治疗80例,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13.4年;慢性活动性肝炎64例,早期肝硬化16例,伴轻度腹水8例,脾大10例。......
2023-12-04
(一)外贴截疟膏白信石适量。间日疟,寒战、发热、汗出、间日而发者。24小时后将药取下。取上药泥贴敷于内关穴(双)上,用敷料或手帕固定。退热为缓慢下降,基本不出大汗。又用大蒜3瓣(捣烂),或桃仁14粒(捣烂),依上法贴内关穴,效果亦佳。(四)截疟膏槟榔21克,吴茱萸9克。取上药末适量,用茶水调成糊状,于发作前3小时,取蚕豆大药泥置双侧内关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用3次。......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