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穴位贴敷治脑血管意外,中风后遗症,口眼斜

穴位贴敷治脑血管意外,中风后遗症,口眼斜

【摘要】:(一)中风敷脐方黄芪、羌活、威灵仙各90克,乳香、没药各40克,肉桂10克。中风(脑梗死)。另备大活络丸(中成药)30克,生姜末90克。中风后遗症(偏瘫)。中风引起的口眼斜。另外,再取生姜切薄片贴在神阙穴上(肚脐),加艾炷如绿豆大点燃灸之,灸至患者苏醒为止。待水温适度时,取出木櫈,进行足浴,待身上有微汗时去掉药饼,拭干腿足,卧床盖被,避风静养。一般连续用药3次后,手足便逐渐恢复自主活动。

(一)中风敷脐方

【组成】黄芪、羌活、威灵仙各90克,乳香、没药各40克,肉桂10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用法】每次取6克,用醋或黄酒调成糊状,于每晚睡前,先洗净脐窝,再将药糊敷入脐中,用风湿膏固定。可用热水袋热敷(勿过烫)。次夜如法换药,1周后改隔日换药1次。【功用】益气温经、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治】中风(脑梗死)。【疗效】屡用有效。【附记】引自1992年《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另一方加琥珀40克,余同上。

(二)麝冰膏

【组成】麝香1克,冰片5克,川牛膝15克,木瓜20克,樟脑50克,雄黄40克,桃仁15克,半夏6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分30等份。另备大活络丸(中成药)30克,生姜末90克。【用法】每次用热米饭捶饼2个,每饼上放药末1份,大活络丸1粒,生姜末3克,敷患侧上下肢各1穴位。上肢取肩俞、尺泽;下肢取环跳、委中;交替使用。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晚敷早取,半个月为1个疗程。【功用】活血解毒,逐风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偏瘫)。【疗效】治疗11例,病程2天至6个月。均获临床治愈。【附记】引自1986年《湖北中医杂志》(6)。

(三)蔓荆子散

【组成】蔓荆子、黄芪各10克,炙甘草15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上药敷于患处(左歪敷右侧,右歪敷左侧),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功用】益气祛风,止流涎。【主治】中风引起的口眼斜。【疗效】敷药后12小时见效。试治42例,均有效。【附记】引自1959年《福建中医药》(2)。

(四)开闭散

【组成】巴豆仁、麻黄各50克,杏仁30克,肉桂、甘草各15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本药散45克,以白酒调和成厚膏状,做成3个药饼,分贴于膻中、心俞(双)穴上,外盖纱布,胶布固定。另外,再取生姜切薄片贴在神阙穴上(肚脐),加艾炷如绿豆大点燃灸之,灸至患者苏醒为止。【功用】温中散寒,宣肺开闭。【主治】中风闭证。【疗效】一般1次,最多2次即效。【附记】引自《外治心悟》。验之临床多效。(www.chuimin.cn)

(五)马钱子散

【组成】马钱子、蔓荆子各30克,黄芪50克,红花、桃仁、穿山甲各9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本药散30克,以白酒或清水适量调和成膏状,敷于患侧足心涌泉穴,外加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功用】益气活血,祛风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或偏瘫。【疗效】屡用有效,久用效佳。【附记】笔者祖传秘方。另一方仅用前3味药各等份,依上法用之,效果亦佳。

(六)桃红膏

【组成】桃仁、红花、山栀子各5克,冰片3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白酒适量调和成稀糊状备用。【用法】取上药膏外敷于患侧足心涌泉穴,外加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功用】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疗效】临床屡用,均有一定的效果。【附记】笔者师传经验方。

(七) 温通膏

【组成】生川乌、吴茱萸、炮穿山甲、海蛤粉各9克,石菖蒲180克,葱白适量。【制法】先将前4味药共研细末,用葱汁适量调和成稀糊状。另将石菖蒲加清水5 000毫升煮沸5~10分钟备用。【用法】先取药膏外敷于患侧足心涌泉穴,用纱布袋束紧。再趁热将药水倒在杉木桶中,中间放一小木櫈,将患足踏在木櫈上,再用毛巾被裹住桶口,勿使热气外散,熏蒸患足。待水温适度时,取出木櫈,进行足浴,待身上有微汗时去掉药饼,拭干腿足,卧床盖被,避风静养。本方宜在刚患病时立即用1次,以后每隔7日1次。【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疗效】屡用效佳。一般连续用药3次后,手足便逐渐恢复自主活动。【附记】引自《集验百病良方》。临床验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