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药的性味及其在家庭中的应用

中药的性味及其在家庭中的应用

【摘要】:四气为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白虎汤曾对脑炎及其高热起到很好的效果,于是误认为其中主药石膏是退热药,但后来证明它并不能降低人体的所有性质的温度。(三)四气和五味的结合每一种中药都有气和味。(四)其他我国有“药食同源”、“药食不分”的说法,中药性味的理论也同样用在饮食上。

一、中药的性味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

(一)四气

“气”,指药的“性”。四气为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寒、热、温、凉并不指该药物本身的温度,而是它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如能够治疗热性病的药物,就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的药物,就属于热性或温性。这就是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病)的偏性。寒性较轻叫做凉,热性较缓叫做温,是程度上的不同。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还有一种在温和凉之间,偏性不明显,称之为“平”性。这样,“寒、热、温、凉、平”共五性(气),但习惯上仍然称为“四性(气)”。除此,还有微寒、微温、大热……提法。“寒、热、温、凉、平”的界限是模糊的。目前还无法全面地“量化”,但以模糊的理论,解决模糊的问题(疾病本身就具备很多模糊性),不单是中医药的常用方法,而且应该相信它的实际效果。即应该承认模糊的明确、明显性。

寒、热、温、凉往往只能改变病性,对具体症状却不见得有效。白虎汤曾对脑炎及其高热起到很好的效果,于是误认为其中主药石膏是退热药(中药归入“清热”类),但后来证明它并不能降低人体的所有性质的温度。

(二)五味

五味就是甘、苦、酸、辛、咸。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1.甘 即甜味,入脾胃(按:中医所说的脾胃,与西医所指的脾和胃不完全相同。以下同此)。能补,用于虚证,如人参天冬、大枣等;能缓解拘急疼痛,如甘草、饴糖等;能调和,包括调和药性如甘草、蜂蜜等调和诸药,使之不争。能调和人体,如姜、枣可调和营卫。

2.苦 入心。能清热,如黄连;能燥湿,如厚朴、黄连;能泄下,如大黄。(www.chuimin.cn)

3.酸 入肝。能收敛止涩,如五味子止汗,五倍子止泄;能生津,如乌梅生津止渴。

4.辛 即辣味,入肺。能发汗,如生姜、麻黄;能理气,如木香。(中医认为正常人体的气机、功能应该是不断运行、通畅,若有了疾病则迟缓、阻滞,这时就需要理气、行气)。

5.咸 入肾。能润燥、软坚、散结、降下。如,芒硝软化肠中大便燥结并使其下降排出;牡蛎软化瘰疬结节或腹中积块。

此外还有个“淡”味(淡而无味),这样实际上是六味。但习惯上称“五味”。淡味有利尿作用(淡渗利尿),如滑石等。

(三)四气和五味的结合

每一种中药都有气和味。二者结合起来就有了辛凉、辛热、甘温、苦温等等。一种药又往往有几种味,如辛苦温、辛苦寒、辛苦咸温等等。五味子这种中药,就因为“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也就是说五味俱全而得名,但它又因“酸独胜”(单单酸味特别强),所以归入酸味药。

(四)其他

我国有“药食同源”、“药食不分”的说法,中药性味的理论也同样用在饮食上。其实,很多东西本来就是药食两用的,如羊肉和生姜是食品,在肉店、副食店都有出售,但在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里都成了中药;大茴香是中药,放到副食店就是调味品。如果掌握了性味理论,配合药物,不但可以有病治病,还可健身防病,而且往往发挥比药物更理想的效果。“药补不如食补”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不但“补以治虚”,任何病,任何药、食,也往往如此。有时感冒,喝碗“姜糖水”或来碗热馄饨(加胡椒、香菜),发发汗,很快就好了,就是有力的说明。

还有的医师把性味的理论用在西药上,如认为青霉素属寒,治热证,而过敏者多为寒性体质,以寒治寒,导致过敏。如果在使用青霉素前也像中医那样来一个“辨证施治”,是否可以提高疗效,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