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临汾尧陵有许多谜团,如尧陵建于何时?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出生、生活于古冀州之中心地域平陽,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尧的尸体据说葬在尧陵中,至今冢高约50米,周长近300米,气势宏伟壮观。尧陵在临汾,大多数人相信尧是葬在尧陵之中的,千百年来并没有人对此有过怀疑。从古至今,研究尧陵的学者一致认为《汉书》之说不准确,因此有重新研究的必要。......
2023-12-04
女真是个游牧民族,迁徙性较大,祖先死后就不能像汉人一样进行土葬,每年进行祭祀,只能采取火化的办法,将骨灰装在罐子里,带来带去就比较方便。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顺治帝,清初皇帝死了以后,都是沿袭这个习俗进行火化入葬。
女真人是实行土葬的,一般在死后的第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清初的几个皇帝,沿用女真族的习俗,仍然实行火葬,这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们来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清朝后来的皇帝觉得火葬是身处东北地区女真先人的事情,多少有点野蛮,便加以禁止,且对自己老祖宗火葬的事情也不好意思多说,所以各种官书上的记载就隐讳不提。
努尔哈赤死时是否火化,后代的《清实录》等官方史书含混不清,只说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后与大妃同枢出宫,浮厝在城内西北隅,至天聪三年(1629)才入土安葬。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停尸三年是不能想像的,一般是先焚化后将骨灰置于罐中再入土安葬。《清圣祖实录》说,皇太极改造富陵地宫后,“安奉太祖高皇帝宝宫”,其实是对骨灰罐进行了安葬。
皇太极是清朝第二代皇帝,于1643年八月九日突然死于沈陽故宫清宁宫。因为天气太热,第二天晚上尸体就放到了棺材中,梓宫停放在沈陽故宫的崇政殿内。这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又将梓宫迁到沈陽城北的昭陵。当时没有另外新建陵墓,只是在昭陵上面新建了殿宇,作为暂时安放棺材的地方,并没有入土安葬,也没有进行火化。因为清朝的丧葬习俗是在没有新造好坟墓以前,要停丧于家,造好坟墓才能出殡。
一年以后,也即1644年八月九日,为皇太极举行第二次安葬祭礼。章京、尚书、内大臣等百官守护着棺舆从昭陵中间的大道走出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事奉了小皇帝并率百官跪在地上,进献三爵酒,默哀。皇太后和所有的妃子也默哀进行悼念。这之后,大家就“恭捧宝宫安奉”。记录清朝历史的史书如《清世祖实录》、《大清会典事例》都没有明确谈到尸体火化的事情,但宝宫却入土了。那么,皇太极是否被火化?
史学大师陈垣先生认为,是否火化,关键要看一年前的“梓宫”到了一年后为啥变成了“宝宫”。他认为梓宫和宝宫大有分别,放尸体的叫梓宫,而宝宫所藏的必非尸体,而是尸体焚化后的骨灰。所谓宝宫,其实就是一个灰罐,在帝王家称为宝宫。所以1644年下葬的其实是一个骨灰罐。
在康熙年间编修的《顺治实录》中也谈到皇太极的葬礼,说当时是“以国礼焚化大行皇帝梓宫”,即连棺带人一齐火化了。又说众人奉移大行皇帝梓宫敬安陵寝,“诸王等近焚榻前举哀”,所以有专家说是在“焚榻”上火化的,同时还焚化御衣及陈设等物。(www.chuimin.cn)
1661年元月,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死,四月十七日,即顺治帝死了100天,康熙皇帝到他的梓宫前,“行百日致祭礼”。一年以后的元月七日,康熙再次来到顺治的宝宫前,“行期年致祭礼”,进行周年纪念。这时的梓宫也变成了宝宫,说明已经火化。第二年的四月,康熙亲送顺治帝的宝宫到孝陵安葬。
不但顺治帝自己被火化,他最亲爱的董妃死了也是火化。外国传教士汤若望记载道:“按照满洲习俗,皇后皇妃的尸体,连同棺椁,并那两座宫殿,连同其中珍贵陈设,俱都被焚烧。”董妃住在东六宫的承乾宫,这样说来,非但董妃尸体要被烧掉,就连承乾宫也同时被烧。焚烧尸体的地点,汤若望说是在故宫北面的景山,时间是在“三七”,即死后的21天。当时有个和尚为董妃写了一偈:“出门须审细,不比在家时。火里翻身转,诸佛不能知。”
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也是火化后入葬的。公主死了,也要进行火葬。皇太极第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卒于康熙十七年(1778),今天考古发掘仅仅发现她的骨灰而没有遗体。清初一些贝勒墓中,都没有棺椁而仅有装骨灰的瓷罐。
清初皇帝死后一般都火化,其实是女真民族的习俗。雍正皇帝曾说:“本朝从关东发迹南下,靠了军事力量到处作战,迁徙无常。父母亲死了以后,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所以只能用火化。”整个民族在迁来搬去,对父母亲遗体处理最好的办法是火化,带着骨灰行走就十分方便。努尔哈赤时代的老百姓死了,第二天就在野外焚化,而到皇帝自己死了,也觉得这种方式很好。
顺治皇帝比较特别,年仅24岁就死了,“以国礼焚化”。有人认为他火化的原因“半信佛教,亦循塞外风俗”,但笔者认为主要还是满族早期的丧葬习俗。康熙以前的帝后妃子除少数几人土葬外,大多采取火葬,因为帝后等一陵殡葬,葬式必须划一,不可能在一穴中有的人是骨灰,有的人是尸体。
由于是风俗习惯,清初的皇帝就只能接受,但像皇太极就对女真人的“燔化”有意见了,他曾说:“我国风俗,殉葬燔化之物过多,徒为糜费,甚属无益。夫人生则资衣食以为养,及其死也,以人间有用之物为之殉化,死者安所用之乎?嗣后凡殉葬燔化之物,务遵定制,勿得奢费。”康熙以后,清朝统治稳定下来,满族人大多迁往汉地,并且受到汉人土葬的影响,火化渐渐改革了。康熙以后的皇帝不再火化,一律改用土葬,并且下令百姓死后也一律禁止火化,否则就要按违反法律处理。乾隆继位后,还曾明令全国官民人等一律不准火葬。
有关中国王陵之谜的文章
但临汾尧陵有许多谜团,如尧陵建于何时?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出生、生活于古冀州之中心地域平陽,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尧的尸体据说葬在尧陵中,至今冢高约50米,周长近300米,气势宏伟壮观。尧陵在临汾,大多数人相信尧是葬在尧陵之中的,千百年来并没有人对此有过怀疑。从古至今,研究尧陵的学者一致认为《汉书》之说不准确,因此有重新研究的必要。......
2023-12-04
神宗无心过问朝政,却一次又一次派官员选择陵址,自己也多次实地踏看。明穆宗临死前,将年幼无知的神宗朱翊钧托付给他。神宗刚即位时才10岁,他对张居正一直有着一种敬畏之情。十八日,神宗速速回宫,立即谕旨礼、工部和钦天监再去选择二三处来看。建议神宗在两者之中选一处。这年九月六日,神宗再次以行秋祭礼为名,率后、妃进行谒陵。一年后,即万历十二年九月,神宗又奉两宫太后并后、妃再次谒陵。......
2023-12-04
宇文化及发动了“江都事变”,隋炀帝被杀,结束了他残暴的一生。不过总体看来,迁葬时政治形势复杂,陈棱不可能大规模为炀帝建造陵墓。一些学者认为,李渊本为隋臣,是炀帝提拔他为太原留守的,他们之间有君臣之义。如此说来,太宗和炀帝有翁婿之情。今日的隋炀帝陵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陵园松柏蓊郁,坟丘周长约40米,高5米,封土周围护有1米高的石墙。......
2023-12-04
北宋共历9帝,除徽、钦二帝因靖康之变,被金军俘走,死于塞北五国城外,其他7位皇帝的陵墓都建在河南巩县芝田镇的东南、东北和西南不到10公里的范围之内。加上宋太祖的父亲宣祖永安陵,习惯上称巩县八陵。从这种观点引申的一种看法认为,选址巩县主要与厚葬有关。......
2023-12-04
1972年至1975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对西夏陵园进行了调查,随后又对其中的八号帝陵进行了发掘。大家猜测,陵墓的这种变化,应是汉族封建文化影响的结果,足以说明西夏帝陵形制和唐代帝陵是基本一致的。一些专家根据上述证据指出,八号陵可以确证是西夏第八代皇帝李遵顼的墓葬。2002年,国家文物局出台政策,决定对西夏王陵进行紧急保护,对三号陵进行抢救保护性清理发掘,整个发掘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
2023-12-04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西汉帝王陵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寻的,惠帝安陵应在长陵之右,景帝陽陵应在长陵之左,安陵不应在长陵之东。渭城即秦咸陽城,附近有一座大墓应为惠帝安陵。传统的说法认为,西汉帝陵是帝西后东,但人们惊奇地发现安陵是个例外,孝惠皇后张嫣陵墓在惠帝安陵西北。汉惠帝时还设置了安陵邑,过去人们在初步调查后认为,安陵邑位于安陵以北900米处,陵邑城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1548米,南北长445米。......
2023-12-04
但也有人不敢苟同,认为将陵定名为“孝陵”,是朱元璋“以孝治天下”之意。此后有考古人员发现,明孝陵的整体布局呈“北斗星”图形。明孝陵的神道之所以绕过孙陵岗,是因为岗上有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新发现的石碑、石龟可能是原先为明孝陵制作的“无字碑”,与现今四方城内的“神功圣德碑”存在着对应关系。......
2023-12-04
定陵的选定是十分复杂的。咸丰九年,在多次反复后终于决定将灵光凝聚的平安峪作为陵址。咸丰帝前后用了八九年的时间才把陵址确定下来,时间之长在历代帝王中是不多见的。定陵是咸丰的陵墓,位于裕陵之西的平安峪。二月二十五日,咸丰到西陵为他的父亲道光皇帝进行大葬礼,顺便到大臣们为他选定的魏家沟亲自进行勘察。经过反复比较,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最终咸丰在东陵陵区选出了最中意的平安峪、成子峪和辅君山三个地方。......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