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明献陵:中国王陵的谜团

明献陵:中国王陵的谜团

【摘要】:十三陵内,紧邻长陵的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在长陵高大的身躯衬托下,献陵显得破旧矮小。按照“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制度,明仁宗的献陵被安排在其父亲明成祖长陵的西面。意谓十三陵中,献陵的规制最小。从整个陵园形制来看,献陵与其他的陵墓大同小异。献陵与其他陵墓不同的是,在祾恩殿和明楼之间,有一座小山相隔,把陵墓切成两部分。

十三陵内,紧邻长陵的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在长陵高大的身躯衬托下,献陵显得破旧矮小。更令人称奇的是,献陵中间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小山包,将祾恩殿和明楼隔断。有人说小山包是替仁宗遮羞,有人说小山包是龙脉的一部分……

按照“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制度,明仁宗的献陵被安排在其父亲明成祖长陵的西面。然而只要到十三陵参观过的人马上会发现,和气势不凡、规制严整的长陵相比,明仁宗的献陵显得十分寒酸,陵墓既小又简单,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明成祖朱棣死后,长子朱高炽登上皇位,他就是明仁宗。即位后,他重用当时口碑较好的杨荣、杨士奇等大臣,遣使分巡天下,予民休养生息,整肃朝纲,严惩贪官,罢采办,减织造,停宝船。仁宗不能像他的父祖那样有许多雄才大略,但在文治武功上还是有一些建树的。他登基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追回第七次下西洋郑和远洋船队,召回在交趾采办珍珠的特使和在西域买马的官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0个月后,仁宗突然崩于钦安殿宫中,新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仁宗之死十分可疑,后代有人说他是被太子朱瞻基害死的,有人说他是色欲过度死掉的,也有人说他是服用了金石之药中毒死亡的。但不管怎么说,上任才10个月,他不可能料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就离开人间,也没有时间来为自己安排后事。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一般会用很多年的时间为自己死后的寝宫作好周密的准备,陵墓可以建得很气派,而明仁宗就无法做到了。

保存在《仁宗实录》中的仁宗临终遗诏说:“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丧制用日易月,皆以二十七日释服,各处总兵镇守备御重臣,悉免赴阙行礼。”大概仁宗死时,山陵制度还从未考虑过。

仁宗的献陵是其子明宣宗在正式上台后才开始营造的,史书说他是遵照遗诏,亲定献陵规制,仅仅三月而陵成,就将仁宗下葬了。表面上看,宣宗是不敢违反仁宗遗诏,但总给人有点草草了事的感觉,这样献陵建筑就根本无法与长陵相比了,后者毕竟是一个建了18年的陵墓。史书说宣宗上台后,召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商量,他说:“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哪里怕什么劳费?不过古代的圣明帝王都主张节俭,我作为孝子也只是想使亲人的体魄永久地保存下去,并不想厚葬。皇考有遗诏让从俭建陵,这是天下共知的,现今建山陵,我认为应该遵照皇考先志。你们认为如何?”蹇义等一听,就赶紧说:“圣见高远,发于孝诚,从俭建陵对千秋后代都是有好处的事情。”群臣意见一致,于是宣宗亲定陵园规制,选派官员负责修造。洪熙七年七月兴工,九月玄宫正式落成,仁宗落葬。英宗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建成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全部完工。《昌平山水记》说:“献陵最朴。”意谓十三陵中,献陵的规制最小。从献陵今存残破的明楼、宝城及殿基来看,比一般陵墓要简陋得多。神道上没有单独设置石象生、碑亭等建筑,现在的碑亭是嘉靖年间增建的。从整个陵园形制来看,献陵与其他的陵墓大同小异。从神功圣德碑亭开始,由南往北依次是祾恩门和祾恩殿、棂星门、石五供、方城与明楼、宝顶。献陵地面建筑无重门,祾恩门东西开间仅三间。明朝陵墓制度,一般是宝城内应当用厚实的黄土填满,并筑起高大的宝顶,但献陵的宝顶却掩埋不住宝城内墙,显得极其简单和寒酸。(www.chuimin.cn)

献陵与其他陵墓不同的是,在祾恩殿和明楼之间,有一座小山相隔,把陵墓切成两部分。这座小山形似几案,皇家称它为御案山或玉案山。陵园中间有一座小山矗立,这种奇特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本名为《陵谱》的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书中说,朱高炽为太子时,每日无所事事在宫中游荡。其时宫中规定,凡夜晚宫中妃子门口挂红灯的,太子方可进入。挂绿灯,意谓内住长辈女性.不得入内。一夜,朱高炽到处转悠,见一楼内窗棂上挂着红灯,便喝退侍从,径直走了进去。待其宽衣解带上床后,却见床上躺着的不是妃子,而是他的姨娘。出现这种乱伦的情况,在宫中也是少见的,一时人们交头接耳地相互传开了。有人说,太子对比他大几岁的姨娘早有此意了,那天夜里,是他事先将姨娘的房门绿灯摘下,在窗棂间换成红灯的。也有人说,其实是姨娘早对太子有情,是她自己亲自摘下绿灯换上红灯的。仁宗晏驾后,明宣宗命人将父皇陵墓建于小土山后,使石碑殿堂及明楼宝顶互不相见,其意是用小山包将父皇仁宗与其姨娘的丑行遮掩起来,因此当地的老百姓一直称这座小山为遮羞山。

也有人认为仁宗误入的不是姨娘房间,而是其父妃子的寝宫,当时大家认为乱伦是极其严重的失礼之举,仁宗为保持自己的尊严,遂对天发誓,矢口否认,说如果有这样的事情,情愿让龙把自己吃了。想不到金銮殿上真有一条龙腾空而起,一口将仁宗吞下。大臣们赶紧救驾,却只抢得了一只靴子。宣宗只好将父亲的靴子葬入陵中。为了遮掩这件令人难堪的事情,他特意把真正的陵体安排在这座小山之后。

有很多人认为,上述说法是臆说传闻,一点也不可信。里面涉及到的宫廷制度十分混乱,完全是有人瞎编乱造的。同样根据文献记载,这座小山与风水有关。皇家园陵最重要的一条选择标准是选择龙脉,这起伏的山丘就是龙脉的象征。经术士勘定吉壤后,宣宗皇帝亲临视察点穴,一旦决定后,就不能再把原来的山包铲平,否则会伤龙脉的。献陵建造时,因这座小山形如几案,是作为龙脉的一部分而得以保存的,想不到后代会衍生出这么个不明不白的故事来。

明仁宗的确好色。朝鲜《世宗实录》说,朝鲜使臣尹凤曾对自己国王说,洪熙皇帝好戏事,沉于酒色。《明通鉴》、《明史》都记录了大臣李时勉给仁宗的一篇奏疏,内中说:“侧闻内宫远自建宁选取侍女,使百姓为之惊疑,众人为之惶惑。”他认为仁宗还在为成祖守丧期,不应该左右都是女人。仁宗一生气,就将他关进了大狱。仁宗好色确有其事,而且还有点小名气,所以民间才会传闻这样的故事。笔者认为,说《陵谱》的故事没有丝毫根据也多少有点武断,全信这个故事也没有必要,龙脉说也不见得是完全有根有据,暂且就让这两种解释伴随着十三陵一直存在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