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王陵之谜:汉文帝霸陵薄葬真相揭秘

中国王陵之谜:汉文帝霸陵薄葬真相揭秘

【摘要】:霸陵薄葬,在丧葬史上传为千古佳话,也成为帝王节俭的典范。一些人认为,汉文帝霸陵不是真薄葬的原凶在于汉景帝没有遵照文帝遗诏办事。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也指出,霸陵“薄葬”只是较其他诸陵略为俭朴,而“非真薄”,他怀疑是汉景帝“不从遗诏之故”。有关学者指出,根据后来霸陵也曾经出土珍宝之器的传说,怀疑汉文帝霸陵薄葬只是一种政治宣传。另一种观点认为,霸陵不是薄葬的原因可能是景帝母亲孝文窦皇后造成的。

汉文帝霸陵地面上没有封土,在白鹿原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其中间以石砌筑,坚固异常,修筑时可能比平地起冢的长陵、安陵省工得多。霸陵的兴修,汉文帝既要考虑到将来坟墓的安全,又要提倡节俭,不以金银铜锡为饰,使盗墓者“无可欲”。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霸陵曾先后三次被盗,人们发现其中既有铜钱,又有珍宝。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夏六月己亥日去世,遗诏中有对丧葬事宜的明确指令。两天后,汉景帝刘启正式登基。乙巳日,汉景帝按遗诏将文帝葬于霸陵。

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一生俭朴,在他当政的23年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仅仅“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他曾经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临终又遗诏丧事从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他特别强调:“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致。”汉景帝上台后,遵照遗诏将汉文帝在去世之后第六天就安葬了,汉文帝殡葬从简的愿望可能是得到了尊重。根据资料记载,霸陵覆土工程只动用了31000人,与其他帝陵相比,工程量不大。如果与秦始皇陵覆土工程使用工役达70万人的情形比较,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有一次,文帝携了慎夫人到霸陵,群臣前呼后拥。他看到白鹿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的墓穴,十分感慨地说:“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错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都附和着说的确如此,只有大臣张释之走向前说:“如果其中有别人想要的东西,即使将整座山封锢起来但还是有缝的。假如里面没有人想要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据说文帝十分欣赏张释之的这通话,为了墓的安全,他必定使墓中没有盗墓者想要的东西了。

霸陵薄葬,在丧葬史上传为千古佳话,也成为帝王节俭的典范。人们认为对一位封建皇帝来说,这是十分难得的。两汉之际,赤眉军入关中,为了得到金银财宝,对汉代帝陵进行了发掘。在挖长陵时,不但取其宝货,还“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婬秽”。在这件恶劣事件中,汉朝的宗庙园陵都被开挖,只有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得以保全。赤眉军对西汉帝陵的破坏,为中国历史上公开以武力发掘帝陵之先声。之所以文帝和宣帝没有被开挖,主要是人们认为两陵内没有盗墓者想要的东西,两位皇帝当年实行了薄葬。

文帝的节葬遗诏,历来被视为我国古代葬制的重大改革,备受古人的称颂。南朝粱沈炯的《归魂赋》中说:“咄嗟骊山之阜,惆怅灞陵之园。文恭俭而无隙,赢发掘其何言。”唐代司马贞在为《史记》写《索隐》时称赞文帝:“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绨衣率俗,露台罢营……霸陵如故,千年颂声。”唐朝诗人鲍溶说:“霸陵一代无发毁,俭风本自张廷尉。”文帝的薄葬影响了后代不少皇帝,如魏文帝曹丕、唐太宗李世民等,他们都以自己和文帝一样主张薄葬而在世人面前自夸不休。南朝梁武帝在诏书中说,西京霸陵因山为陵,是“敦朴”和“约俭”的典范。五代后周太祖郭威说:“我攻收关中时,看到李唐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汉文帝俭素,葬在霸陵原,陵至今还在。”

在厚葬成风的秦汉时代,文帝修建霸陵只用砖、瓦,不用金银装饰,不要大兴土木,这样节省经费,不劳民伤财,对于一位封建皇帝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不过,对于霸陵是否真的坚持了薄葬原则,汉文帝是否真的节约到仅葬了点砖瓦陶器,后代有很多人是怀疑不相信的,他们对霸陵薄葬持否定意见。

他们认为,《汉书·张汤传》早已记载了霸陵曾有随葬钱币被盗掘,而霸陵瘗钱被盗时,距汉文帝入葬不过40年左右。因此从真实情况来看,霸陵其实早已不是完整而未被盗过的陵墓。此外,《晋书·索綝传》也记载,西晋末年霸陵和杜陵遭到盗掘,三秦人尹桓、解武等数千家一起出动盗墓,结果“多获珍宝”。索綝说,汉代天子即位第一年就开始修陵,当时天子贡赋三分之,一份供宗庙,一份供宾客,一份供山陵。霸陵和杜陵比起汉代其他诸陵还是“俭者耳”,却还要遭到盗掘,“亦百世之诫也”。

后代顾炎武、黄汝成等人早就对汉文帝的薄葬提出了怀疑。顾炎武认为,春秋列国以来,汉文帝时厚葬风俗并不能全部革除,“史策所书未必皆为实录也”。黄汝成认为,文帝陵在史书中曾三次被盗掘,怀疑是汉景帝违背了汉文帝遗诏,以实际上的厚葬使后人以为汉文帝是矫情虚伪、言行不一,从而导致了盗掘的发生。(www.chuimin.cn)

一些人认为,汉文帝霸陵不是真薄葬的原凶在于汉景帝没有遵照文帝遗诏办事。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也指出,霸陵“薄葬”只是较其他诸陵略为俭朴,而“非真薄”,他怀疑是汉景帝“不从遗诏之故”。这一推测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如日本人泷川资言在《史记会注考证》中也说,在文帝死后“臣子违其素志”,因而古书所说“未可悉信也”。

有关学者指出,根据后来霸陵也曾经出土珍宝之器的传说,怀疑汉文帝霸陵薄葬只是一种政治宣传。汉文帝平素行事虽有大俭之名,但又有大奢之实,其心理行为的矛盾是十分怪异的。明朝时霸陵曾经因秋季灞水冲激,被冲出五百余片石板,可推测汉文帝仍然坚持以石为棺椁,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厚葬其中,随葬“皆以瓦器”并非事实。

从实际情况来看,霸陵因山为陵,“不治坟”,“不起坟”,史书中也没有动员大量民众从事土木工程修建的记载,这是大致可信的。墓中随葬品的等级和数量,完全有可能因入葬时情形比较复杂,确实有与汉文帝个人意愿不尽相合的情形出现。说“或景帝之陷亲于不义耳”,虽然话很严厉,但大致上可信。历史上新帝违背先帝遗诏,是十分普遍的事情。

汉景帝刘启对汉文帝含有深厚的感情,他对文帝的施政措施是全面肯定的,在入葬之后的第四个月,汉文帝被尊奉为太宗。汉景帝是不可能背离汉文帝遗诏由薄葬改成厚葬的,但他可以在表面上遵照遗诏而事实上实行厚葬。

另一种观点认为,霸陵不是薄葬的原因可能是景帝母亲孝文窦皇后造成的。孝文窦皇后在汉武帝建元六年(135)方才去世,比景帝还要晚死6年,而她与汉文帝是合葬霸陵的。霸陵出现丰厚的随葬品,也有可能是汉景帝的母亲窦皇后在汉武帝时入葬霸陵带入的。《史记·外戚世家》说:“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崩,合葬霸陵。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可知太后的金钱财物当不在少数,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随葬品入葬霸陵是有可能的。窦皇后陵在霸陵东南1900米处,平地起冢。今坟堆底部东西长137米,南北长143米,顶部东西30米,南北35米,封土高近20米。西汉皇室女性地位相当高,其时天下空前富足,在汉武帝已经成年的情况下,祖母逝世,他是不可能完全迁就汉文帝二十余年前的遗制实行薄葬的。于是,所谓汉文帝薄葬只是“表面文章”,以及所谓“或景帝之陷亲于不义耳”的怀疑,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洗刷。

从实际情况来看,汉文帝霸陵被盗的最早记录,是在孝文窦皇后“元光六年崩,合葬霸陵”之后的11年,从时间上看也是相符合的。也许人们知道窦皇后入葬是埋入了金银财宝的,这才想到可以盗掘霸陵,而史书上记录的盗掘实际上都是在开挖窦皇后陵。

也有学者提出,后人盗掘霸陵“多获珍宝”,有可能是陵园中其他从葬者的随葬品,这未必可作为否定汉文帝霸陵薄葬的直接依据。霸陵有一批陪葬坑和陪葬墓,孝武陈皇后、窦太后、董偃以及后来的更始帝都陪葬在四周,人们盗挖的财宝说不定就是这些墓中的,因都在陵区内,所以史书记载是霸陵。

尽管霸陵不起坟堆,但在墓上“稠种柏树”,筑陵园围于其中。文献记载霸陵“周围三百丈”,大概是指其陵园范围,说明霸陵规模也是比较大的。霸陵陵园辟有高大门阙,在陵北还建有陵庙,所谓霸陵的薄葬照笔者来看大概只是相对而言,对汉代诸帝来说,汉文帝当然在丧葬过程中是十分节约的,按一个皇帝的标准来看,后人挖到一点财宝是十分正常的,因为他毕竟是一个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