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医外科临证手册:大动脉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临证手册:大动脉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摘要】:本病在中医学称之为“脉痹”,中医认为本病与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或热毒等因素相关。患肢脉搏减弱或消失伴头晕头痛,视力减退。适用大动脉炎脾肾阳虚者。益气活血,温阳通络,适用大动脉炎气虚血瘀型者,症见头晕乏力,肢体发凉麻木,舌质淡有瘀点苔白脉细。

一、概述

大动脉炎是大动脉和中等动脉壁的炎症和狭窄;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称为主动脉弓综合征,累及锁骨下动脉导致桡动脉无脉称为无脉症。好发于青年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5~25岁。

据其病变部位临床上可分为四型。

1.头臂动脉型头痛头晕,面肌萎缩,听力减退,上肢因缺血而无力,发凉,麻木甚则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主、肾动脉型四肢因缺血而无力,发凉,酸痛,间歇性跛行;伴有高血压者可有头痛、头晕,心悸,合并肺动脉狭窄者可出现心悸,气短。查体:①高血压: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②血管杂音:大多数患者脐上部可闻及二级以上收缩期或收缩舒张双期血管性杂音;③上下肢收缩压差:此差值<20mm Hg者,反映主动脉系统有狭窄存在。

3.广泛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病情较重。

4.肺动脉型本病约50%合并肺动脉受累,肺动脉高压多为一种晚期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短,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或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本病在中医学称之为“脉痹”,中医认为本病与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或热毒等因素相关。本病病位在脉,与肾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为寒凝脉涩,阳气不得温通,经脉失养,血脉肝脾阻滞,而风寒湿痹阻于脉是本病诱发或加重的因素。

二、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主症:上肢麻木,发凉疼痛,手足乏力,间歇性跛行。患肢脉搏减弱或消失伴头晕头痛,视力减退。于活动时加重或诱发,甚至昏厥、瘫痪,舌质紫暗。

治法:活血通脉。

例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用药:赤芍、当归、生地黄、川芎各10g,牛膝15g,桃仁、红花各12g,柴胡6g,甘草5g,枳壳、桔梗各6g,石决明30g,鸡血藤30g。

加减:兼胸闷加瓜蒌30g;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各10g。

2.热毒瘀脉

主症:身热,肌肉及关节疼痛、麻木、发凉,或患肢皮肤暗红而肿,溃烂疼痛,脓水淋漓,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或无脉。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例方:四妙勇安汤加味。

用药:玄参30 g,金银花30 g,牡丹皮10 g,当归10g,甘草10g,生地黄30g,丹参30g,鸡血藤30g。

加减:高热、烦躁、口渴明显者,加生石膏30g,水牛角15g;关节活动不利者,加路路通10g;头重、舌苔厚腻者,加苍术15g、薏苡仁30g;肢体肿胀甚者,加益母草30g。

3.气阴两伤

主症:头晕,疲乏无力,上肢或下肢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患肢脉搏伏而不见,体重下降,可有低热,舌淡红,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例方:生脉散加味。

用药: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丹参30g,玄参15g,鸡血藤30g,赤芍15g,白薇10g。

加减:骨蒸潮热、盗汗明显者,加白薇12g,地骨皮15g;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g,天冬、麦冬各10g以生津止渴。

4.寒湿痹阻

主症:恶寒发热,倦怠乏力,肢体沉重,患肢动脉减弱或无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而缓。

治法:益气温阳,散寒祛湿,活血通痹。

例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用药:生黄芪15g,桂枝6g,炒苍术12g,赤芍10g,白芍10g,薏苡仁15g,茯苓10g,羌活10g,防风10g,当归10g,大枣5枚,川芎6g,鸡血藤15g,生姜2片。

5.阳虚寒凝

主症:患肢发凉无力,麻木,甚则无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阳通脉,益气活血。

例方:温阳通脉汤加减。

用药:附子(先煎)10g,当归10g,麻黄6g,川芎6g,桂枝6g,细辛6g,炙甘草6g,黄芪20g,丹参15g。

加减:患肢凉甚加肉桂、鹿角霜。

6.肝肾阴虚,肝阳上亢(www.chuimin.cn)

主症: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肢冷或间歇性跛行,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或无脉。

治法:滋阴潜阳,活血化瘀。

例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加减:天麻10g,钩藤30g,石决明30g,栀子10g,杜仲10 g,丹参15g,益母草30g,牛膝15g,桑寄生30g,鸡血藤30g,夜交藤30g。

用药:肢麻、疼痛甚者,加穿山甲10g(代);口渴咽干者,加石斛15g,天花粉30g。

三、单验方

1.阳和大动脉炎方 制附子(先煎)9g,干姜10g,党参60g,生黄芪60g,鸡血藤15g,熟地黄12g,桂枝10g,白芥子10g,鹿角胶(烊化)10g,红花10g,茯苓12g,甘草10g。温肾健脾,散寒活血。适用大动脉炎脾肾阳虚者。症见形寒畏冷,肢体麻木,尿少浮肿,举步不健或跛行。舌淡胖苔白脉微细数或无脉。常规煎服。肢体疼痛甚者,加穿山甲(代)、土鳖虫、露蜂房;尿少浮肿者,去鹿角胶、鸡血藤,加腹皮子、车前子、益智;便秘者,去鸡血藤、鹿角胶,加肉豆蔻。

2.益气活血方 生黄芪60g,党参、丹参各30g,桂枝15~20g,牛膝20g,银杏叶15g,淫羊藿24g,麦冬24g。益气活血,温阳通络,适用大动脉炎气虚血瘀型者,症见头晕乏力,肢体发凉麻木,舌质淡有瘀点苔白脉细。常规煎服。气虚甚者党参易红参;血瘀重者加苏木,刘寄奴;肾阳亏虚者加附子,肉苁蓉,鹿角胶;气滞加陈皮,佛手。

四、中成药

1.愈风宁心片

组成:葛根

主治:用于本病脑供血不足的头痛、头晕。

用法:每次5片,每日3次。

规格:片剂。每盒48片。

2.龙胆泻肝丸

组成: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炙甘草。

主治:用于本病有高血压、偏热者。

用法:每次12g,每日3次。

规格:丸剂,每包6g。

3.活血通脉片

组成:鸡血藤、红花、丹参、三七、郁金、桃仁、枸杞子、人参、黄精、赤芍、降香、川芎、陈皮、木香、石菖蒲、麦冬、冰片。

主治:主治气虚血瘀之麻木、肢痛等。

用法:每次5片,每日3~4次。

规格:片剂,每瓶装130片。

4.雷公藤片

组成:雷公藤。

主治:能消炎止痛。部分患者有胃肠道反应,少数患者白细胞下降,停药后可恢复。

用法:每次2~4片,每日3次,饭后服,每3个月为1个疗程。

规格:片剂,每片0.3g,每瓶100片。

五、西医治疗

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疾病活动期,全身症状明显,血沉增快,常用泼尼松20~30mg口服,待体温下降,血沉正常后减量至5~10mg/d,维持一段时间;氢化可的松200~300mg/d静脉滴注用于病情严重者。

2.免疫抑制药适用于病情活动而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一般和激素合用;常用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或雷公藤总甙。

3.血管扩张药对血管狭窄引起缺血症状者可试用血管扩张药:妥拉唑啉。

4.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50mg/d,双嘧达莫25mg/d,每日2次,口服。

5.合并高血压者应积极治疗。

6.部分病人有感染因素存在,应积极控制感染。

7.症状严重病变较局限者可考虑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