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医外科临证手册:直肠息肉的分类和症状

中医外科临证手册:直肠息肉的分类和症状

【摘要】:直肠息肉常与结肠息肉同时存在。约2/3的大肠息肉生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腺瘤约90%以上分布在直肠。直肠息肉按其病理性质可分为四类①肿瘤性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男多于女,一般把单个发生的称为单发息肉,多见于儿童;2个以上者称为多发息肉,多见于青壮年人。中医学称为“息肉痔”、“悬胆痔”等。肛门下坠,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

一、概述

直肠黏膜表面突向肠腔内的隆起物称为直肠息肉。直肠息肉常与结肠息肉同时存在。约2/3的大肠息肉生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腺瘤约90%以上分布在直肠。直肠息肉按其病理性质可分为四类①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家族性息肉病及其他息肉状肿瘤;②错构瘤性息肉。包括幼年型息肉,黑斑息肉病等;③炎性息肉;④增生性或化生性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男多于女,一般把单个发生的称为单发息肉,多见于儿童;2个以上者称为多发息肉,多见于青壮年人。

本病以便血、腹泻或脱出为临床特点,但有的无明显症状。中医学称为“息肉痔”、“悬胆痔”等。其病因为过食辛辣厚味,或久泻久痢,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生,下迫大肠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抑或虫积骚扰、肠道疾病刺激而成。病机关键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寒湿结滞。病位在肠。

二、辨证论治

1.胃肠湿热

主症:小腹胀痛,大便不爽,里急后重,大便中常伴有鲜血及黏液,气味臭秽。息肉脱出肛外者,可见表面糜烂,其色紫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例方:秦艽苍术汤加减。

用药:秦艽12g,苍术9g,桃仁9g,防风9g,当归9g,泽泻12 g,大黄9g,黄柏9g,黄芩9g,牡丹皮9g,栀子9g,凤尾草9g。

加减:兼瘀血加生地黄15g,赤芍15g,丹参15g;便血较多加生地黄15g,地榆12g,槐角12g。

2.脾胃虚弱

主症:腹痛绵绵,大便稀薄,稀便内带有泡沫及黏液,但无明显臭味。肛门下坠,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面色萎黄,饮食不振,四肢欠温,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

例方:加味四君子汤。

用药: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白扁豆15g,黄芪15g,炙甘草6g,陈皮9g,山药15g,木香9g,当归9g,枳壳9g。

加减:腰冷痛加杜仲15g,牛膝12g,菟丝子15g,补骨脂12g;肛门下坠加升麻6g,柴胡6g。

三、单验方

1.乌梅12g,五倍子6g,紫草15g,夏枯草30g,海浮石12g,五味子6g,牡蛎30g,贯众15g,浓煎为150~200ml,每次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2.乌梅250g(去核、炒成炭),僵蚕250g(微炒),蜂蜜500g,蜜丸,每次9g,每日3次。

3.半枝莲30g,山豆根15g,诃子15g,薏苡仁15g,黄芪30g,白术15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每日3次。

4.半枝莲30g,紫花地丁15g,桃仁9g,石见穿12g,黄药子12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30g,生地榆9g,干蟾皮粉3g,炙甘草16g。水煎服,一日3次。(www.chuimin.cn)

四、中成药

1.槐角丸

组成:槐角500g,地榆、当归、防风、黄芩、炒枳壳各250g。

功用:清肠止血,驱湿毒。用于肠风下血、肛门肿聚、痒痛。

用法:炼蜜为丸,每服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规格:蜜丸。每丸9g。

2.补中益气丸

组成:炙黄芪、炙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全方配伍,一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二能升提下陷阳气,以求浊降清升,于是脾胃和调,中气升举。

用法:炼蜜为丸,每服12g,每日3次,温开水或姜汤送服。

规格:蜜丸,每丸6g。

3.金匮肾气丸

组成: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山药10g,泽泻8g,桂枝8g,茯苓12g,制附片6g,山茱萸10g,木香10g。

功用:温中散寒,理气利湿。

用法:炼蜜为丸,每服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规格:蜜丸。每丸9g。

五、西医治疗

1.对症治疗 便血者,卡巴克洛片5~10mg,或云南白药0.5g,每日3次,口服;腹痛者,溴丙胺太林片15~30mg,口服。

2.注射疗法 5%鱼肝油酸钠或6%~8%白矾或95%乙醇0.3~0.5ml,注入息肉基底部。

3.手术疗法 有根蒂部结扎切除术,乳胶圈套扎术,电子结肠镜下电灼电凝术及微波烧灼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