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体生理功能状态和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各有不同,故在针刺治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腧穴。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和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于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023-12-04
一、概述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其他结核病灶,可由腹腔内器官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而来,亦可由血行播散而致病。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三类。对本病可综合以下几点作出诊断:青壮年患者伴有腹膜外结核,尤其是肺、肠、胸膜或女性内生殖器官结核者;发热原因不明达2周以上,伴消瘦、乏力、盗汗、食欲缺乏、腹痛、腹泻等症状者;体检发现腹水,腹部压痛,腹壁柔韧或腹内肿块等体征者;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增高,血沉增快,腹腔穿刺获得渗出性腹水者;胃肠X线检查发现腹膜粘连、肠结核、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等征象者。
据本病患者临床表现有发热,盗汗,消瘦,腹痛,腹内肿块,腹胀大等分析,本病属中医学的痨瘵、腹痛、积聚、臌胀等范畴。
腹痛,腹胀大、腹内积块、发热是本病的中心证候。腹痛以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为多,但亦有阵发性者,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偶有腹部特殊的揉面感,少数患者压痛严重且有反跳痛。腹胀大感起时即有,但多不见腹部膨隆,也无明显腹水;此后,本病以腹胀为主者约占2/3,但腹部发现有腹水体征者仅占1/3,腹水量以中量或小量为多见,腹部可触及肿块,位于脐周及其他部位,腹块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有时呈结节状,容易误诊为肿瘤或与腹内肿大的脏器混淆,发热者占67%~95%,热型以低热中等热为最多见。一般为午后潮热,有时亦有壮热持续不退,发热时多伴有盗汗。轻者睡眠中盗汗蒸蒸而出,醒后渐收,重者通身如浴。
本病多因正气虚弱,痨虫侵袭所致,其病程长,病变表现复杂多样,发病之初即可见气阴两虚,水湿停聚,痰瘀凝结证类,而各证类间又相互交叉及互相转化,如气阴两虚证,脾肾受损,运化失司,水道不通,则水液内停,而表现为水湿停聚证,而水停成痰,气虚脉道滞涩,血停成瘀,则成痰瘀凝结证。扶正祛邪为治疗本病之大法,气虚者益气,阴虚者滋阴,抗痨杀虫,以绝其致病之因。瘀血阻滞者应活血化瘀,水湿停聚者可化湿利水。
二、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
主症: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颧赤、消瘦、舌红,脉细数。气虚则面色白,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
例方:四君子汤合清骨散加减。
用药:银柴胡15g、地骨皮30g、青蒿20g、知母15g、百部10g、太子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麦冬15g、黄精15g、玉竹10g。
加减:腹胀腹痛可加延胡索20g、川楝子10g。
2.水湿停聚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小便短少,纳食呆滞或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缓。
治法:化湿利水。
例方:中满分消丸加减。
用药:厚朴、枳壳、黄芩、半夏各10g,茯苓15g,泽泻10g、猪苓15g、大腹皮20g、车前子15g、百部10g。
加减:无腹泻便溏而有便秘者,可加大黄。
3.痰瘀凝结
主症:腹内有块,腹大而坚或腹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为瘀血内阻之征象。或见腹痛腹泄、呕吐便秘之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软坚。
例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用药:柴胡10g、枳壳10g、赤芍15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生地黄10g、百部10g、蛤壳15g、鳖甲15g、三棱10g、莪术10g。(www.chuimin.cn)
加减:腹胀、腹痛为主者,加木香、乌药、石见穿各9g,皂角刺、丹参各15g。
三、单验方
1.赤芍30g,蒲黄10g,丹参、夏枯草、鳖甲各20g,红花、香附、枳壳、当归、麦冬各15g,泽兰25g。阴虚重者,加玄参20g,地骨皮15g。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内服,连服3个月。
2.炒莱菔子、夏枯草、党参各20g,当归12g,赤芍、大腹皮、厚朴、延胡索各10g,川芎、桃仁、红花、甘草各6g,熟地黄15g,血竭3g,茯苓16g,枳壳9g。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9g;纳呆者,加焦三仙各30g。每日1剂,水煎服,30d为1个疗程。
3.大黄6~9g,莱菔子15g,木香、红花、延胡索、白芍、枳壳各10g,桃仁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2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d。
4.当归尾10g,火麻仁、白芍各15g,取干姜、肉桂、黄芪、生甘草各6g,茯苓12g,赤芍9g,草豆蔻5g。发热、盗汗乏力重者,加桔梗、知母各9g,柴胡6g;便溏者,加炮姜炭、补骨脂、罂粟壳;湿热蕴结者,去党参、黄芪、酌加黄连、苍术、半夏、陈皮;纳呆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炒鸡内金。将上药水煎后保留灌肠,每日1或2次。症状好转后,原方去木香、白芍、加炙鳖甲、炒鸡内金、当归,用15~30d。
5.桃仁、鳖甲、青皮、香附各15g,红花12g,赤芍、生地黄、延胡索各30g。腹水者,加陈皮、泽泻、大腹皮、茯苓;无腹水者,加三棱、莪术。每日1剂。水煎后分2~3次内服,用2个月。
四、中成药
1.五福化毒丸
组成:水牛角浓缩粉、连翘、黄连、牛蒡子、地黄、桔梗、芒硝、赤芍、甘草。
主治: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主治热毒蕴积所致的各种疾病,可用于治疗急性腹膜炎。
用法: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规格:丸剂,每丸6g。
2.金莲花片
组成:金莲花。
主治: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各种急性炎症,可用于治疗盆腔腹膜炎。
用法:每次3~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规格:片剂,每片0.3g。
五、西医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是慢性疾病,治疗原则是争取早期、足量、长程,力求达到治愈,防止复发或并发症。同时注意加强营养,防止过劳。
抗结核治疗常用的是:异烟肼0.3g,利福平0.45g,晨起顿服,链霉素0.75g肌内注射每日1次,链霉素用药1~2个月后改为每周2次,以不引起毒性反应为前提,适当延长其疗程。
病情控制后改为异烟肼和利福平口服维持治疗,并定期监测肝功能,如出现肝功能损害,利福平可改为乙胺丁醇口服。疗程应1~1.5年,必要时2年。对有血行播散或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毒血症。合并有化脓性腹膜炎者,宜加用其他抗生素;有完全性肠梗阻及急性穿孔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有关中医外科临证手册的文章
由于人体生理功能状态和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各有不同,故在针刺治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腧穴。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和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于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023-12-04
患急性盆腔腹膜炎或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时,腹膜渗出的脓液或结缔组织化脓产生的脓液可积聚于盆底,形成脓肿。盆腔脓肿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有好转,可继续控制炎症,以后再行手术。......
2023-12-04
穴位敷贴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2023-12-04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图5-3耳穴的分布规律图5-4耳穴的分区与定位A.耳穴正面分区 B.标准耳穴定位 C.耳穴背面分区D.耳背标准耳穴定位5.肛门 在三脚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5区。 胸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
2023-12-04
随着第一次发作之后,血尿更为常见。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结石位于膀胱憩室内时,常无上述症状,而表现为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患者,因尿潴留并发膀胱结石,其排尿困难更为加重,或伴感染症状。适用于肾虚型尿石症并肾积水者。......
2023-12-04
耳郭主要由弹性纤维软骨、软骨膜、韧带、退化了的耳肌及覆盖于外层的皮下组织和皮肤所构成。颞浅动脉在外耳门前方分出3支主要供应耳郭前面,耳后动脉从下耳根沿耳郭背面上行,主要供应耳郭背面。耳郭的静脉,起于耳郭浅层,前面汇成2或3支较大静脉,经颞浅静脉注入颈外静脉。耳背小静脉亦汇成3~5支,经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耳郭的淋巴多成网状,主要流入耳周围的淋巴结。......
2023-12-04
直肠息肉常与结肠息肉同时存在。约2/3的大肠息肉生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腺瘤约90%以上分布在直肠。直肠息肉按其病理性质可分为四类①肿瘤性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男多于女,一般把单个发生的称为单发息肉,多见于儿童;2个以上者称为多发息肉,多见于青壮年人。中医学称为“息肉痔”、“悬胆痔”等。肛门下坠,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