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医外科临证手册: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临证手册: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方法

【摘要】:蛔虫通常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可因寄生环境变化,如饥饿、发热、胃酸度降低、驱虫不当、妊娠、胃肠功能紊乱等而引起窜动,上行达十二指肠,加以蛔虫有钻孔习性,如窜入胆道,即可引起胆总管口括约肌阵发性痉挛,病人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绞痛。5.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置于圈套器将蛔虫体套住后取出,对嵌顿在十二指肠乳头或钻入胆总管内的蛔虫均可取出。

一、概述

胆道蛔虫病是肠内蛔虫窜入胆道引起的急腹症。蛔虫通常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可因寄生环境变化,如饥饿、发热、胃酸度降低、驱虫不当、妊娠、胃肠功能紊乱等而引起窜动,上行达十二指肠,加以蛔虫有钻孔习性,如窜入胆道,即可引起胆总管口括约肌阵发性痉挛,病人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绞痛。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农村尤为常见。祖国医学称为“蛔厥”,古方乌梅汤是治疗常用方。

二、辨证论治

1.气滞型

主症:上腹部剑突的右下方阵发性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腹部仅有轻度压痛,无发热,无黄疸,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理气止痛,安蛔驱虫。

例方:乌梅丸加减。

用药:乌梅30g,细辛3g,干姜5g,黄连9g,当归12g,附子9g,花椒6g,桂枝9g,人参6g,黄柏9g。

加减:脉滑洪数,面赤发热,胆腑有热加金银花15g、黄芩、栀子各9g、茵陈15g;尿赤便燥加大黄、玄明粉(冲服)各9g。

2.湿热型

主症:腹痛,为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加剧,发热畏寒,或出现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通里驱虫。

例方:乌梅安胃丸加减。

用药:乌梅30g,桂枝9g,花椒9g,干姜5g,黄连6g,木瓜9g,生白芍15g,陈皮12g,炙甘草9g,吴茱萸5g,生麦芽12g。

加减:大便稀烂减大黄;体虚加党参;皮肤发黄加茵陈、焦栀子;脘闷加郁金、枳壳;阳虚加肉桂、附子。

三、单验方

1.食醋60ml加花椒少许,加热煮沸,去花椒顿服,有安蛔止痛作用。

2.使君子适量。将使君子略炒至香,按年龄每岁每日2粒(最多每天不得超过20粒),分3次嚼服,连服3d为1个疗程。

3.川楝子15g,乌梅30g,花椒、黄柏、木香、青皮(醋炒)、枳壳各9g,使君子15g,苦楝皮24g,槟榔12g,水煎服。

4.槟榔50g,八角茴香10个。将槟榔切碎,放入八角茴香,再加入适量水,煎煮后服用,每日分2次服用,连续5~7d。

5.黄连2g,花椒、乌梅、使君子、鹤虱、大黄各10g。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禁生冷、油腻及甘味之品。主治:小儿胆道蛔虫病。

6.乌梅15g,川楝子12g,花椒10g,槟榔、木香各6g,细辛1g,黄连2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重者可每日煎服2剂。小儿用量酌减。

四、中成药

1.乌梅丸

组成:乌梅30g、细辛3g、干姜5g、黄连9g、当归12g、附子9g、花椒6g、桂枝9g、人参6g、黄柏9g。

主治:胆道蛔虫病。

用法:每日4次,每次9g。

规格:丸剂,每丸9g。(www.chuimin.cn)

2.乌梅安胃丸

组成:乌梅30g、桂枝9g、花椒9g、干姜5g、黄连6g、木瓜9g、生白芍15g、陈皮12g、炙甘草9g、吴茱萸5g、生麦芽12g。

主治:胆道蛔虫病。

用法:每日4次,每次9g。

规格:丸剂,蜜丸,每丸9g。

3.甘露消毒丹

组成:黄芩、连翘、射干、川贝母、茵陈、滑石、木通、广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薄荷。

主治:胆道蛔虫病热毒炽盛者。

用法:每日3次,每次9g。

规格:丸剂,每丸9g。

4.茵陈五苓丸

组成:茵陈、泽泻、猪苓、茯苓、肉桂。

主治:胆道蛔虫病出现黄疸者。

用法:每日3次,每次6~9g。

规格:丸剂。水丸每丸6g,蜜丸每丸9g。

5.三黄丸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和栀子。

主治:消炎退热,通便利水功效。

用法:每日4次,每次4~6粒。

规格:丸剂,每粒0.5g。

五、西医治疗

1.解痉止痛。

2.驱虫排虫,直至粪便虫卵转阴。

3.消炎利胆,病初可暂不用抗生素,如并发胆道感染则使用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氧氟沙星,甲硝唑)。

4.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胆道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腹痛、呕吐频繁或出现并发症者,应予以禁食、输液、给予维生素,并根据血生化补充有关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的药物。必要时给予氨基酸输血、血浆等。

5.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置于圈套器将蛔虫体套住后取出,对嵌顿在十二指肠乳头或钻入胆总管内的蛔虫均可取出。

6.手术治疗:基本手术方式为胆总管探查、取净肝内外胆管中蛔虫或结石、引流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