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祖国医学又称之为“席疮”。主要发病机制以内有气血亏虚、运行不畅为其本,外因摩擦伤染毒为其标,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蕴毒成腐。2.蕴毒腐溃主症: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用于褥疮初起局部皮色紫暗但未破溃者。......
2023-12-04
一、概述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急症之一,居各种急腹症首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阑尾是一个细长的管状结构,远端是一个死腔,很容易感染而发生急性炎症。典型的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但仅有少数患者一开始就出现右下腹痛。在腹痛的同时多伴随有恶心、呕吐和发热。
急性阑尾炎属祖国医学的“肠痈”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由于饮食不节、六淫外邪侵袭以及情志不舒等,导致肠腑气机失调,传化不利,败血浊气壅遏血中,瘀滞化热,热腐生脓而成。
二、辨证论治
1.瘀滞型
主症:初为脘腹闷胀,绕脐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有小腹,按痛剧,腹皮微急,恶心欲呕,嗳气纳呆,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脉迟紧或弦数,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正常或暗红。
治法:行气活血兼清热解毒。
例方: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用药:大黄16g,牡丹皮12g,玄明粉15gg,冬瓜子20g,鸡血藤20g。
加减:便秘者重用大黄16g;腹痛重者加赤芍12g、香附12g,脓多、渗液多加败酱草16g、薏苡仁20g;腹胀、欲呕者加厚朴16g、大腹皮20g燥湿行气除满。
2.瘀热型
主症:腹痛较剧,有小腹硬实,按之甚痛,痛所拒按,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口干欲饮,便秘尿黄,或脘腹痞闷,身倦无力,呕吐频繁,口渴而不欲饮,便溏不爽,尿黄浊,舌质红,舌苔黄干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解毒透脓。
例方:阑尾清化汤。
用药:金银花16g,蒲公英20g,大黄16g,牡丹皮12g,桃仁12g,赤芍16g,紫花地丁20g,川楝子16g,穿山甲16g(代),鸡血藤16g,甘草6g。
加减:发热甚、口干渴加败酱草16g、天花粉20g清热生津;痛甚加延胡索16g、皂角刺16g活血止痛;脘腹痞闷、口渴不欲饮、便溏不爽加冬瓜子20g、木香12g行气化湿。
3.毒热型
主症: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急,手不可近,心下硬实,腹胀,高热口渴,自汗,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舌尖红,苔黄燥或黄腻,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排脓。
例方:加味清肠饮加减。
用药:金银花16g,连翘20g,紫花地丁20g,蒲公英20g,黄芩16g,当归12g,鸡血藤16g,薏苡仁20g,冬瓜子20g,大黄16g,厚朴16g,枳实12g。
加减:若兼恶寒发热者加葛根20g、柴胡16g;气胀作痛者加赤芍16g、大腹皮20g;湿热盛加黄连12g、黄柏16g、栀子16g;口干舌燥者加鲜生地黄20g、鲜石斛20g,大便硬结不通加玄明粉12g、沙参16g、麦冬16g。
三、单验方
1.阑尾炎合剂1号 金银花30g,连翘2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败酱草30g,冬瓜子20g,大黄6g,牡丹皮9g,桃仁9g,赤芍9g,川楝子10g水煎服,本方适用于急性阑尾炎各证。
2.鲜白花蛇舌草100g,水煎服,每日2次。
3.鸡血藤50g、紫花地丁50g,水煎服,每日2次。
4.白莓合剂 鲜白管树根25g、鲜蛇莓100~200g,每剂煎2次,2次分服,每日1~2剂。(www.chuimin.cn)
5.肠痈丸 乳香、没药、木香、厚朴、生大黄,上药共研细末,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3次,每次30g,适用于包块形成者。
6.蒲公英30g,马齿苋30g,水煎服。
四、中成药
1.锦红新片
组成:鸡血藤、蒲公英、生大黄粉。
主治:适用于急性轻型化脓性阑尾炎。
用法:每次5片,每日3次。
规格:片剂,每片含生药6g。
2.巴黄丸
组成:巴豆霜、生大黄粉。
主治:治疗各型急性阑尾炎。
用法:每次服1~2粒,每日3次。
规格:胶囊。每粒含巴豆霜0.009 g,生大黄粉0.22g,共为末,装入“0”号肠溶胶囊。
3.肠痈丸
组成:乳香、没药、木香、厚朴、生大黄。
主治:治疗各型急性阑尾炎。
用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3~4次,每次5g。
规格:蜜丸,每丸5g。
五、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1)体位:急性期以平卧位为宜,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者应取半卧位,使脓液积聚在盆腔最低凹陷处,避免感染扩散。
(2)饮食:无明显腹膜炎者可进食半流质饮食,有明显腹膜炎者应禁食。
(3)抗生素:非手术治疗,或术前、术后可用庆大霉素16万U加甲硝唑200ml,静滴,以抗菌消炎及预防伤口感染。
(4)对于有弥漫性腹膜炎者应置胃管以减压,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及补液。
2.手术治疗 对于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多数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复发性阑尾炎、阑尾脓肿,都为手术适应证,可行阑尾切除术。
若阑尾已穿孔并形成腹膜炎者,术中应清洗腹腔,促使腹膜炎消退。
有关中医外科临证手册的文章
本病祖国医学又称之为“席疮”。主要发病机制以内有气血亏虚、运行不畅为其本,外因摩擦伤染毒为其标,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蕴毒成腐。2.蕴毒腐溃主症: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用于褥疮初起局部皮色紫暗但未破溃者。......
2023-12-04
临床多见于颈、腋窝、腹股沟、腘窝等部位,中医对应称之为“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毒”等,统称为“痰毒”。本病以淋巴结肿大、疼痛、局部皮肤灼热为临床特征。3.湿热壅结主症:肿块发生在腹股沟部,全身发热,患肢拘急,小便黄热。用于急性淋巴结炎脓肿期。治疗急性淋巴结炎。......
2023-12-04
随着第一次发作之后,血尿更为常见。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结石位于膀胱憩室内时,常无上述症状,而表现为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患者,因尿潴留并发膀胱结石,其排尿困难更为加重,或伴感染症状。适用于肾虚型尿石症并肾积水者。......
2023-12-04
直肠息肉常与结肠息肉同时存在。约2/3的大肠息肉生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腺瘤约90%以上分布在直肠。直肠息肉按其病理性质可分为四类①肿瘤性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男多于女,一般把单个发生的称为单发息肉,多见于儿童;2个以上者称为多发息肉,多见于青壮年人。中医学称为“息肉痔”、“悬胆痔”等。肛门下坠,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
2023-12-04
全身多处同时或反复发生疖者称为“疖病”。单一疖肿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位于颜面危险三角区的疖肿在受到挤压后,容易并发海绵窦栓塞,引起颅内感染性败血症等严重后果。疖病常有发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用于急性皮肤病、疖病等有红肿焮痒渗液者。......
2023-12-04
急性甲状腺炎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间质炎或化脓性炎症,由于甲状腺对细菌感染抵抗力强,故很少见。亚急性及慢性甲状腺炎是独立的具有特征性病变的疾病。慢性甲状腺炎中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亦称淋巴性甲状腺肿,或称桥本甲状腺炎。大多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缺乏临床症状。急性甲状腺炎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肿胀,灼热,疼痛,急性发病。......
2023-12-04
发生在齿状线以上者为内痔,两大主要症状是出血和脱出,其次尚有黏液外溢和肛门不适;发生在齿状线以下者为外痔,常见症状为疼痛,瘙痒及肛旁异物感;齿状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括约肌间沟消失者,为混合痔,同时兼有内、外痔的症状。内痔嵌顿发炎和外痔皮赘者禁用。......
2023-12-04
急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胆心痛、胁痛、黄疸等范畴。2.肝胆湿热 起病较急,病情较重,多见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3.脓毒型 病情危急重,多属于胆囊积脓或坏疽性胆囊炎。仅适合于单纯性胆囊炎。主治各型急性胆囊炎。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口苦、胁痛、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