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祖国医学又称之为“席疮”。主要发病机制以内有气血亏虚、运行不畅为其本,外因摩擦伤染毒为其标,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蕴毒成腐。2.蕴毒腐溃主症: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用于褥疮初起局部皮色紫暗但未破溃者。......
2023-12-04
一、概述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常见于青少年及壮年患者。多继发于肠外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且好发于回盲部。其临床表现以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部包块及发热、盗汗、消瘦等结核毒性反应,但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本病患者大多为青壮年,其治疗以抗结核药为主,通过合理、充分用药,本病一般可获痊愈。
根据腹痛、腹泻、发热、盗汗等症状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痨瘵”、“腹痛”“积聚”等范畴。认为本病因正气内虚,加上饮食、起居不慎,以致感染痨虫,痨虫内舍于大肠。肠管气血瘀结,大肠传导失司,日久致气血亏虚,或脾肾阳虚,或肺肾阴虚。本病先发于肺,久则传于肠胃,肠胃受邪,不通则痛,病久入络,痰瘀互结,发为癥积。
二、辨证论治
1.脾肾阳虚
主症:低热、乏力、盗汗、消瘦伴腹泻,每日排便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糊状或水样,重症者出现黏液血便。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健脾温肾。
例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用药:党参、山药各15g,焦白术、陈皮、三棱、莪术、白扁豆各10g,炙甘草、生姜各5g,茯苓12g,杜仲15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大枣3枚。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阴虚便秘者,加火麻仁、肉苁蓉;潮热盗汗者,加银柴胡、知母、牡蛎;五更泄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腹部膨胀者,加莱菔子、厚朴、槟榔;呕吐者,加法半夏、代赭石;湿重者,加苍术。
2.寒凝血瘀
主症:低热、乏力、盗汗、消瘦伴便秘或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甚则触及中等硬度不易推动的包块。舌红苔黄脉细涩。
治法:活血温经,软坚散结。
例方:小茴香散加减。
用药:小茴香10g,干姜5g,延胡索15g,五灵脂12g,没药10g,川芎10g,当归12g,蒲黄15g,肉桂5g,赤芍15g,鳖甲10g,龟甲10g。
加减:腹部膨胀者加莱菔子、厚朴、槟榔;呕吐者加法半夏、代赭石;湿重者加苍术。
3.阴虚脾弱
主症:低热盗汗,手足心热,腹痛,泄泻日久,食少不化,倦怠无力,腰膝酸软,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清热,补脾止泻。
例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用药:知母10g,黄柏10g,太子参30g,山药20g,山茱萸8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生地黄、熟地黄各20g,黄精10g。
加减:血虚加阿胶、枸杞子以养血补血;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便血加墨旱莲、地榆凉血止血;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十大功劳以清热除蒸;体倦乏力,头晕耳鸣,加枸杞子补益肝肾;腹部结块加鳖甲、莪术、丹参、蜈蚣以软坚散结。遗精加莲须、金樱子以固精止泄;盗汗加龙骨、牡蛎、浮小麦收敛止汗。
4.大肠湿热
主症:腹痛腹泻,大便黏液,或带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低热口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肠化湿。
例方:白头翁汤加减。
用药:白头翁30g,黄连10g,黄柏6g,秦皮10g,地榆20g,墨旱莲20g,山药20g,甘草10g。
加减:便血加阿胶、仙鹤草、白及;腹痛加木香、白芍;肛门里急加葛根、木香、桔梗;纳呆加鸡内金、山楂、麦芽;腹泻加诃子、乌梅。
5.积聚癥瘕
主症:腹痛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腹中可触及包块,消瘦乏力纳呆,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通化瘀,软坚散结。
例方:阳和汤加减。(www.chuimin.cn)
用药:熟地黄15g,白芥子5g,鹿角胶15g(烊化),姜炭5g,肉桂3g,麻黄2g,党参15g,黄芪10g,黄精10g,鳖甲20g,丹参18g。
加减:血虚加当归,阿胶补血养血;腹痛加延胡索,木香以理气止痛。口干舌燥加麦冬;便血加白及、仙鹤草。
6.脾虚肝旺
主症;腹痛绵绵,腹中有瘕,时有时无,便秘与腹泻交替,忧郁易怒,舌淡红苔白。脉弦细无力。
治法:抑肝扶脾。
例方:痛泻要方加味。
用药:白芍12g,防风10g,白术10g,陈皮5g,柴胡10g,珍珠母30g,山药30g,炙甘草5g。
加减:大便秘结加郁李仁、桑椹润肠通便,腹泻加乌梅,生薏苡仁、白扁豆健脾止泻;肝郁易怒加郁金、附子。
三、单验方
1.党参9g,白芍12g,柴胡6g,川楝子炭9g,吴茱萸6g,茯苓9g,白术9g,当归9g,甘草3g,小茴香6g。水煎服,直至治好病症再停用。
2.厚朴、赤芍、炒莱菔子各15g,木香、乌药各10g,桃仁12g,芒硝、番泻叶各6g,枳实、大黄各9g。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四、中成药
1.参苓白术口服液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主治:健脾补肾,用于脾肾阳虚型肠结核。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ml。
规格:口服液,每支20ml。
2.四神丸
组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
主治:脾肾阳虚型肠结核。
用法:每日1~2次,每次9g,用百部10g煎汤送服。
规格:丸剂,每丸9g。
五、西医治疗
肠结核的治疗与肺结核一样,均应强调早期、联合、适量及全程用药。
1.休息与营养 合理的休息与营养应作为治疗结核的基础。活动性肠结核应强调卧床休息,减少热量消耗,改善营养,增加机体抗病能力。
2.抗结核药物治疗 抗结核药物选择、用法详见肺结核。一般可分长疗程法与短疗程法:
(1)长疗程法:此系标准疗法,用异烟肼、链霉素两药或加对氨基水杨酸三药联合应用。全程需12~18个月。
(2)短疗程法:疗程缩短至6~9个月,其疗效与复发率和长疗程法取得同样满意效果。一般用异烟肼和利福平二种杀菌药联合,对严重肠结核或伴有严重肠外结核者,宜加链霉素或吡嗪酰胺或乙胺丁醇三药联合。此种短疗程法需注意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可用利福啶代替利福平,每日150mg,毒性似较利福平为低。
3.对症处理和手术治疗 腹痛可用颠茄、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药物。部分肠梗阻有时需行胃肠减压,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有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症表现者,对症用药。
手术治疗:主要限于完全性肠梗阻,或部分肠梗阻经内科治疗未见好转者,急性肠穿孔引起粪瘘经保守治疗未见改善者;大量肠道出血经积极抢救未能止血者。
有关中医外科临证手册的文章
本病祖国医学又称之为“席疮”。主要发病机制以内有气血亏虚、运行不畅为其本,外因摩擦伤染毒为其标,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蕴毒成腐。2.蕴毒腐溃主症: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用于褥疮初起局部皮色紫暗但未破溃者。......
2023-12-04
随着第一次发作之后,血尿更为常见。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结石位于膀胱憩室内时,常无上述症状,而表现为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患者,因尿潴留并发膀胱结石,其排尿困难更为加重,或伴感染症状。适用于肾虚型尿石症并肾积水者。......
2023-12-04
直肠息肉常与结肠息肉同时存在。约2/3的大肠息肉生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腺瘤约90%以上分布在直肠。直肠息肉按其病理性质可分为四类①肿瘤性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男多于女,一般把单个发生的称为单发息肉,多见于儿童;2个以上者称为多发息肉,多见于青壮年人。中医学称为“息肉痔”、“悬胆痔”等。肛门下坠,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
2023-12-04
发生在齿状线以上者为内痔,两大主要症状是出血和脱出,其次尚有黏液外溢和肛门不适;发生在齿状线以下者为外痔,常见症状为疼痛,瘙痒及肛旁异物感;齿状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括约肌间沟消失者,为混合痔,同时兼有内、外痔的症状。内痔嵌顿发炎和外痔皮赘者禁用。......
2023-12-04
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灼热疼痛,少腹抽痛,脓肿形成时,按之应指。主治急性附睾炎、睾丸炎。2.慢性附睾-睾丸炎多同时伴见慢性前列腺炎,可采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
2023-12-04
临床多见于颈、腋窝、腹股沟、腘窝等部位,中医对应称之为“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毒”等,统称为“痰毒”。本病以淋巴结肿大、疼痛、局部皮肤灼热为临床特征。3.湿热壅结主症:肿块发生在腹股沟部,全身发热,患肢拘急,小便黄热。用于急性淋巴结炎脓肿期。治疗急性淋巴结炎。......
2023-12-04
全身多处同时或反复发生疖者称为“疖病”。单一疖肿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位于颜面危险三角区的疖肿在受到挤压后,容易并发海绵窦栓塞,引起颅内感染性败血症等严重后果。疖病常有发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用于急性皮肤病、疖病等有红肿焮痒渗液者。......
2023-12-04
急性甲状腺炎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间质炎或化脓性炎症,由于甲状腺对细菌感染抵抗力强,故很少见。亚急性及慢性甲状腺炎是独立的具有特征性病变的疾病。慢性甲状腺炎中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亦称淋巴性甲状腺肿,或称桥本甲状腺炎。大多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缺乏临床症状。急性甲状腺炎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肿胀,灼热,疼痛,急性发病。......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