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医外科临证手册:痈的病因、病机及手术治疗

中医外科临证手册:痈的病因、病机及手术治疗

【摘要】:本病的基本病因为外感热邪,脏腑蕴毒,其基本病机则责于气血凝滞。水煎服,用于痈化脓未溃破。如有糖尿病,应同时治疗,及早得到控制。2.手术治疗 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做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清除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

一、概述

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常发生在颈项、背部,且发生于项后、背部者,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者较为多见,故病情较重。病变早期呈大片紫红色浸润区,高出体表,坚硬水肿,边界不清,剧痛。此后,中心部位出现多个脓栓,至破溃后呈蜂窝状,继而坏死、溃烂。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区域淋巴结肿大、疼痛,可伴有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静脉炎或蜂窝织炎。可见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临床特点是局部红肿热痛,界限不清,有多个脓栓堆积,破溃后呈蜂窝状,易向周围及深部发展,直径超过9cm。

本病属中医“有头疽”范畴。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生于脑后(项后)部的称“脑疽”或“对口疮”,生于背部的称“发背疽”或“搭手”,生于胸部膻中穴的称“膻中疽”,生于腹部的称“少腹疽”。本病的基本病因为外感热邪,脏腑蕴毒,其基本病机则责于气血凝滞。或因风热相搏,湿热交蒸,从外感受而发;或因情志内伤,肾水亏损,阴虚火炽,脏腑蕴毒而发。中医治疗强调内外并治,因发病与热毒、气血凝滞及阴虚、气血亏虚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实证以清热和营、虚证以滋阴扶正为原则。

二、辨证论治

1.火毒凝结

主症: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例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用药: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0g,栀子12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赤芍15g,丹参15g,当归12g,陈皮10g,浙贝母10g,白芷10g,连翘10g,紫花地丁10g,生甘草6g。

加减:恶寒,头痛表证明显,加荆芥穗9g、菊花15g;尿赤加萆薢10g、泽泻20g、车前子15g;便秘加大黄10g、枳实10g;疼痛剧加乳香10g、没药10g。

2.湿热壅滞

主症: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例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用药: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赤芍15g,丹参15g,当归12g,陈皮10g,浙贝母10g,白芷10g,连翘10g,紫花地丁15g,生甘草6g。

加减:气虚加党参20g、茯苓15g;血虚加熟地黄15g、生地黄15g、白芍10g;热重加夏枯草15g、野菊花1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l5g。

3.阴虚火炽

主症: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例方:竹叶黄芪汤加减。

用药:生黄芪15g,生石膏15g,生地黄15g,金银花30g,黄芩10g,白芍15g,党参15g,白术10g,麦冬12g,石斛12g,当归10g,紫花地丁10g,皂角刺10g,淡竹叶10g,川芎10g,生甘草6g。

加减:口干口渴加生石膏30g、知母10g;气虚脓腐难溃加太子参20g、赤芍10g、皂角刺10g;午后渐热加地骨皮10g、牡丹皮12g、夏枯草15g;大便秘结加大黄10g、玄明粉10g、枳实10g。

4.气虚毒滞

主症: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胀重木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全身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

例方:托里消毒散加减。(www.chuimin.cn)

用药:生黄芪30g,金银花15g,茯苓15g,白芍15g,当归12g,党参15g,白术10g,桔梗10g,皂角刺10g,川芎10g,生甘草6g。

加减:食欲缺乏、大便稀溏加白术10g、谷芽20g、鸡内金10g、山药20g;口渴不引饮加石斛10g、天花粉10g、白茅根15g;脓腐不脱加穿山甲10g(代)、桔梗10g、浙贝母10g。

三、单验方

1.金银花、绿豆各50g,生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5d,用于痈症初起。

2.轻粉1g,生杏仁9g,大葱白1根,捣烂加蜂蜜调匀,外敷患处,用于痈症初起。

3.金银花、连翘各15g,皂角刺、穿山甲(代)各10g。水煎服,用于痈化脓未溃破。

4.鲜马齿苋150g,大青叶、金银花各50g。水煎服。用于痈化脓未溃破。

5.白蔹15g,白及、黄柏、郁金、大黄、川乌、草乌、天南星、香附、白芷各10g。研末,醋调外敷患处。用于痈肿初起,疼痛难忍。

6.金银花30g,黄连、当归、炒穿山甲(代)、炒皂角刺、天花粉各10g,陈皮、甘草各6g。水煎服。用于痈疽成脓期。

7.丝瓜1个。切碎,捣烂绞汁。涂敷患处,每日数次。用于痈疽不敛,疮口太深。

四、中成药

1.金黄散(膏)

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等。

主治: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适用于阳证痈疮。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抑菌、抗炎、抗溃疡、解毒镇痛等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兼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用法:适量,每日1次,散剂以酒或醋调敷,膏剂摊敷料上贴患处。

规格:散剂,膏剂。散剂每袋18g。

2.十全大补丸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茯苓、白术、川芎、白芍、炙甘草、肉桂

主治:补益气血。适用于疮疡后期证属气血虚弱疮口溃久不敛者。药理研究有增强免疫,改善及促进造血功能,抗放射损伤,抗肿瘤,抗衰老,调节中枢神经活动,提高机体适应性,促进代谢,强壮等作用。

用法:1丸,每日2次,温水送服。

规格:蜜丸,每丸重9g。

五、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应用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等广谱抗生素或磺胺药。如有糖尿病,应同时治疗,及早得到控制。

2.手术治疗 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做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根据痈的大小采用“+”字或“++”字形切口,有时亦可作“lll”形。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清除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创面过大不易愈合者,待有健康肉芽组织生长时,可考虑植皮。亦有直接作痈切除术,肉芽组织长出后即植皮,可缩短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