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疖病的症状及处理方法-中医外科临证手册

疖病的症状及处理方法-中医外科临证手册

【摘要】:全身多处同时或反复发生疖者称为“疖病”。单一疖肿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位于颜面危险三角区的疖肿在受到挤压后,容易并发海绵窦栓塞,引起颅内感染性败血症等严重后果。疖病常有发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用于急性皮肤病、疖病等有红肿焮痒渗液者。

一、概述

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或汗腺引起的单个毛囊及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最初局部出现以毛囊及皮脂腺为核心的圆形硬结,伴有红肿、发热、疼痛及局部功能受限等症状,此后结节顶端出现黄白色脓点,破溃后有少量脓液。区域淋巴结可肿大。常发生于易受摩擦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颈、背、腋下、腹股沟及会阴部等。

全身多处同时或反复发生疖者称为“疖病”。

单一疖肿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位于颜面危险三角区的疖肿在受到挤压后,容易并发海绵窦栓塞,引起颅内感染性败血症等严重后果。疖病常有发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

中医学认为: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主要病机为外感暑毒,湿热内蕴,外感风邪、正虚染毒,以致湿热毒邪蕴蒸肌肤,气血瘀滞,热盛肉腐引起。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大法,而正虚又需采用扶正解毒之法。

二、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

主症:常见于气实火盛的患者。疖肿轻者一二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可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例方: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用药:金银花30g,野菊花12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2g,白花蛇舌草30g,黄芩10g,赤芍10g,牡丹皮10g,升麻6g,生甘草6g等。

加减:热毒盛者,加黄连10g、栀子10g清热解毒;小便短赤者,加生薏苡仁30g、泽泻12g、茯苓12g清热利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g、芒硝10g、枳实10g通腑泻实;脓成溃迟,加皂角刺12g、穿山甲12g(代)、僵蚕10g、赤芍12g托毒排脓。

2.暑热浸淫

主症: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除疖肿外,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例方:清暑汤加减。

用药:金银花30g,连翘12g,广藿香10g,佩兰10g,青蒿30g,荷梗10g,天花粉15g,赤芍12g,泽泻12g,车前子(包)15g,淡竹叶12g,滑石15g,甘草6g。

加减:疖在头面部,加野菊花12g、防风10g清热祛风;疖在身体下部,加黄柏10g、苍术10g、败酱草30g清热祛湿;热毒内盛者,加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知母10g、栀子12g清热祛火;小便短赤者,加生薏苡仁30g、茯苓15g清热利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g、枳实10g通腑泻实;表虚者,加玉屏风散扶正固表。

3.阴虚内热

主症: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常伴口渴唇燥。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例方:防风通圣散合增液汤加减。

用药:薄荷(后下)6g,防风10g,连翘10g,赤芍10g,栀子12g,黄芩10g,泽泻10g,生大黄(后下)10g,白花蛇舌草30g,生黄芪15g,天花粉15g,山药15g,黄精12g,生地黄15g,玄参15g,麦冬12g。

加减:发热,加石膏30g清热泻火;挟湿,加广藿香10g、佩兰10g、六一散10g祛湿解暑;疮面色泽晦暗不红,加肉桂5g、熟附子10g温肾壮阳;原有肾病水肿,加山药15g、赤小豆30g、玉米须30g祛湿利水。

4.脾胃虚弱

主症: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例方:防风通圣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用药:薄荷(后下)6g,防风10g,金银花30g,连翘12g,赤芍15g,栀子12g,黄芩10g,泽泻12g,白花蛇舌草30g,生黄芪15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2g,山药15g,生薏苡仁30g。

加减:挟湿,加广藿香10g、佩兰10g、六一散10g祛湿解暑;疖肿难化,加僵蚕10g、浙贝母10g化痰软坚。(www.chuimin.cn)

三、单验方

1.野菊败毒饮 野菊花、连翘、玄参、紫花地丁各9g,金银花12g,蒲公英15g,浙贝母6g,甘草3g。水煎服。对颜面部疖肿尤效。

2.蜂房散 蜂房6g,泽泻、紫花地丁、赤苓、赤芍各12g,金银花、蒲公英各15g,羌活4.5g,僵蚕9g。水煎服。治疗发际疮。

3.银蒲消疖汤 金银花60g,蒲公英、紫花地丁、当归各15g,赤芍9g,白矾、甘草各6g。水煎服。治疗疖病。

4.僵蚕方 僵蚕(研粉)10g,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若直接吞服有恶心呕吐者,则将僵蚕粉装入胶囊备用。

5.消疖汤 昆布9g,海藻9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白茅根15g,赤芍10g,黄芪10g。水煎服。治疗小儿疖病。

6.疖病方 生黄芪30g,太子参30g,白术9g,茯苓12g,生地黄18g,玄参l2g,麦冬9g,生何首乌30g,女贞子12g,丹参30g,天花粉12g,皂角刺12g,赤芍3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黄芩9g,生甘草3g。水煎服。

7.金银花9g,鲜广藿香、佩兰各9g,菊花9g,生甘草3g,或鲜野菊花30g,或鲜蒲公英60g,或鲜马齿苋60g,煎汤代茶。

8.鲜车前草洗净捣汁内服。

四、中成药

1.三黄洗剂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苦参蒸馏水、医用苯酚

主治:清热、止痒、收敛。用于急性皮肤病、疖病等有红肿焮痒渗液者。

用法:适量,每日4~5次,外涂患处。

规格:水剂,每瓶100ml。

2.六神丸

组成:珍珠粉、牛黄、麝香、雄黄、冰片、蟾酥。

主治:内服有解毒、消肿之功,治痈疽、疔疮等。外敷有退肿、止痛之效。据现代药理研究,本药有抗菌、强心、解毒、镇痛、增加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每服10粒,每日3次,外敷以开水或陈酒烊化敷患处。

规格:丸剂,每支30粒。

3.金黄散(膏)

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等。

主治: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抑菌、抗炎、解毒镇痛、抗溃疡等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兼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用法:适量,每日1次,散剂以酒或醋调敷,膏剂摊敷料上贴患处。

规格:散剂,膏剂。散剂每袋18g。

五、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主要是应用抗生素,可酌情选用青霉素磺胺药等,面部疖、感染严重者可选用头孢菌素。疖肿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外涂,或硫酸镁糊剂涂在疖及附近皮肤上,用数层纱布敷盖。

2.手术治疗 疖肿成脓时行切开排脓术。

3.其他疗法 早期可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音频电疗等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