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针灸临证手册:皮内针刺法及揿钉型用法

针灸临证手册:皮内针刺法及揿钉型用法

【摘要】:皮内针刺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穴位皮内或皮下,较长时间埋藏的治疗方法,又称“埋针法”。2.揿钉型 皮内针皮肤消毒,用小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轻轻刺入,用小方块胶布粘贴固定。

皮内针刺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穴位皮内或皮下,较长时间埋藏的治疗方法,又称“埋针法”。其作用是给皮部以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与古代“静以久留”的意义相似。

一、针具

皮内针是以不锈钢丝制成的小针,有颗粒型和揿钉型两种。

1.颗粒型(麦粒型) 针身长约1cm,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2.揿钉型(图钉型) 针身长0.2~0.3cm,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二、操作方法

颗粒型皮内针与揿钉型皮内针的操作方法不同。

1.颗粒型 皮内针法常规皮肤消毒,以左手拇、示指按压穴位上下皮肤,稍用力将针刺部位皮肤撑开固定,右手用小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刺入真皮内,针身可沿皮下平行埋入0.5~1.0cm。针刺方向一般与经脉循行方向呈十字形交叉,针刺入皮内后,露在外面的针身和针柄下的皮肤表面之间粘贴小块胶布,再用较前稍大的胶布覆盖在针上,以保护针身固定在皮内,以免因活动而致针具移动或丢失。

2.揿钉型 皮内针皮肤消毒,用小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轻轻刺入,用小方块胶布粘贴固定。此外,也可以将针柄放在预先剪好的小方块胶布上粘住,使用时将胶布连针直接刺入穴位。此法多用于面部、耳部穴位。(www.chuimin.cn)

三、适应范围

常用于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胃脘痛、胆绞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面肌抽搐、眼睑动;关节痛、扭挫伤;月经不调、痛经;遗尿。

四、注意事项

1.埋针要选择容易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

2.埋针期间针处不要着水,以免感染。

3.皮肤针埋藏的时间一般1~2天,多者6~7天,暑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不宜超过2天。

4.注意检查,发现针处感染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