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提高健康:了解皮肤针术

提高健康:了解皮肤针术

【摘要】:人体皮部是十二经络在体表的分布,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以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促进机体恢复正常。软柄皮肤针的持针式是将针柄末端固定在掌心,拇指在上,示指在下,其余手指呈握拳状握住针柄。

皮肤针刺法是将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皮部)的治疗方法,属丛针浅刺法。皮肤针刺法由古代“半刺”、“浮刺”、“毛刺”发展而来。《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人体皮部是十二经络在体表的分布,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以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促进机体恢复正常。

一、针具

皮肤针外形似小锤状。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两种规格。软柄有弹性,一般用牛角做成,长度15~19cm。针柄一端附有莲蓬状针盘,下边散嵌不锈钢短针。根据针的数目多少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针尖要求不可太锐,呈松针形。全束针尖平齐,无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

二、操作方法

1.叩刺方式 硬柄皮肤针的持针式是用右手拇指、中指夹持针柄,示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环指和小指将针柄固定在小鱼际处。软柄皮肤针的持针式是将针柄末端固定在掌心,拇指在上,示指在下,其余手指呈握拳状握住针柄。

2.叩刺法 皮肤常规消毒,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腕力将针尖垂直叩打皮肤后立刻弹起,反复进行。刺激强度:随患者体质、病情、年龄及叩打部位的不同而变化。

(1)弱刺激:较轻腕力叩刺,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患者无疼痛感觉。适用于老年人、久病体弱、孕妇、儿童,以及头面五官肌肉浅薄者。

(2)强刺激:用较重腕力叩打,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稍长,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适用于年轻体壮,以及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者。

(3)中刺激:叩刺的腕力介于弱、强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多数患者,除头面五官等肌肉浅薄处外,其余部位均可选用。

三、叩刺部位

1.局部叩刺 在病变局部按经脉循行叩刺,或在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

2.循经叩刺 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叩刺,常用于颈项、背腰骶部的督脉经、膀胱经;四肢肘、膝以下的三阴、三阳经。可治疗相应的脏腑经络病变。

3.整体叩刺 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局部。对某些病变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关部位上所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点叩刺部位。

以上三种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应用。各部的具体叩刺顺序如下:

头部:按督脉、膀胱经、胆经各经的循行,由前发际刺至后发际之脑户、玉枕、风池穴。两侧颞部由上向下叩刺。

项部:由脑户穴刺至大椎穴之上,由风池穴、天柱穴刺至第六颈椎棘突两旁。

颈部:第一线刺胸锁乳突肌后缘;第二线由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刺;第三线从下颌角后向前刺。(www.chuimin.cn)

肩胛部:先由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刺,其次在肩胛岗上缘由内向外叩刺;最后由肩胛岗下缘,从内向外叩刺。

脊背部:第一行刺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第二行刺脊柱两侧膀胱经的第一侧线;第三行刺脊柱两侧膀胱经的第二侧线。

骶部:由尾骨尖向外上方叩刺,每一侧刺三行。

上肢;按手三阴、手三阳经循行叩刺,在关节周围可进行环形叩刺。

面部:按局部叩刺。

眼部:第一行从眉头沿眉毛向眉梢部刺,第二行由目内眦经上眼睑刺至瞳子髎;第三行由目内眦经眶下缘刺至瞳子髎。

鼻部:以两侧鼻翼上方软骨为重点。

耳部:以耳垂后和耳前为重点。

四、适应范围

常见适应证主要有:头痛、偏头痛,胸痛、胁痛,失眠,腰扭伤,口眼斜,痹证,呃逆,痿证,胃脘痛、腹痛,哮喘、咳嗽,遗尿、遗精、阳痿,心悸,眩晕,痛经,小儿惊风,目疾,鼻塞、鼻渊,瘰疬等。

五、注意事项

1.施术前应检查针具,用干脱脂棉轻沾针尖,如有钩曲、不齐或缺损等,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2.针刺前必须消毒。叩刺后皮肤如有出血,须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3.操作时针尖须垂直上下,用力均匀,避免斜刺或钩挑。

4.局部皮肤如有创伤、溃疡、瘢痕形成等,不宜使用本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