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并发症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表2-9新生儿黄疸的鉴别(续表)三、规范诊断(一)诊断术语本病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新生儿血型测定怀疑溶血性黄疸时检查血型,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主要包括Rh血型不合溶血症和ABO血型不合溶血症。......
2023-12-04
一、疾病概述
新生儿硬肿病系指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伴有水肿、低体温的临床综合征。单纯由寒冷引起者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重症多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本病常发生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温不当;常并发严重感染;早产儿或足月小婴儿多见;窒息、产伤所致的摄入或能量供给不足。
二、病历书写要点
(一)临床特点
1.症状与体征 可归纳为五低二多、五大特点、四个严重征象、五个垂危征兆。
(1)五低二多:①低气温的季节或地区。②低出生体重儿。③低日龄组的新生儿。④低生活能力的婴儿。⑤低热量供给的婴儿。⑥多病的新生儿。⑦患儿母亲多病。
(2)五大特点:表现为冷、硬、肿、休克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四个严重征象:表现为不吃、不哭、不动、不升(指体温)等“四不症”。
(4)五个垂危征兆:以肺出血最常见。其次为呼吸衰竭,心动过缓和(或)心律不齐,肾衰竭及中毒性肠麻痹。这5项虽然是新生儿期各种严重疾病晚期的共同垂危征兆。但在本症时,前3项更为突出。
2.症状加重及缓解因素
加重因素:早产儿、低体重、寒冷、缺氧及严重感染可加重或诱发本症。
缓解因素:积极控制与预防感染、祛除缺氧因素、正确复温、减温及积极支持脏器功能。
3.并发症 硬肿面积大,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如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肺出血、DIC等。也可致高胆红素血症并促成胆红素脑病;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及代谢性酸中毒等。
(二)拟诊讨论策略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表2-10)。
表2-10 新生儿硬肿病的鉴别
三、规范诊断
(一)诊断术语
本病又称为新生儿皮质硬化症兼水肿。
(二)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硬肿症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依据,皮肤硬肿范围的诊断,皮下脂肪韧度的诊断分度,病情诊断分度,危重硬肿病的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①发病时处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分娩时保温不当等明显寒冷损害因素。②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低下,机体产热少,易发生硬肿病。③有窒息、缺氧、产伤、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并伴有热量供给不足,夏季水分提供不足。④母亲患病等各种围生期保健不良因素,一种或数种同时存在。遇有体温不升、反应低下、吮乳差、哭声低弱的患儿,必须仔细检查皮肤及皮下脂肪,当有硬化或硬肿并能排除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时,即可作出诊断。
(2)病情分度见表2-11。
表2-11 新生儿硬肿病诊断分度评分标准
①体温、硬肿范围和器官功能改变分别评分,总分为0分者属轻度,1~3分为中度,4分以上为重度。②体温检测:肛温在直肠内距肛门约3cm测,持续4min以上;腋温将上臂紧贴胸部测8~10min。③硬肿范围计算: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④器官功能低下,包括不吃、不哭、反应低下、心率慢或心电图及血生化异常;器官功能衰竭指休克、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肾衰竭等。⑤无条件测肛温时,腋温<35℃为1分,<30℃为4分
(3)皮肤硬肿范围诊断,皮肤硬肿范围大小分成轻、中、重三度。
轻度:硬肿范围小于30%。
中度:硬肿范围在30%~50%。
重度:硬肿范围大于50%。(www.chuimin.cn)
(4)硬肿病及皮下脂肪硬度诊断分度。
Ⅰ度:皮下脂肪稍硬,肤色轻度发红。
Ⅱ度:水肿较明显,皮下脂肪弹性基本消失,肤色稍暗红。
Ⅲ度:水肿明显,皮下脂肪弹性消失,似橡皮样坚硬,肤色暗红。
(5)危重硬肿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妇幼司儿童急救项目办公室所拟订的“危重病例评分法试行方案”规定的以下两项指标:①肛温在30℃以下,硬肿Ⅱ度以上,不论范围大小。②肛温在33℃以下,硬肿Ⅱ度以上,范围超过60%。凡符合上述两项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危重硬肿病。
2.疗效判定 治愈:一般情况好,吸吮有力,体温正常,皮肤硬肿消失、颜色正常,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治愈;好转:一般情况好转,体温仍偏低,皮肤硬肿面积比治疗前缩小;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好转或加重。
四、医嘱处理
(一)接诊检查
1.血常规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并发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减少者,提示预后不良。
2.DIC筛选试验 对危重硬肿症拟诊DIC者应作以下6项检查 ①血小板计数:常呈进行性下降,约2/3患儿血小板计数<100×109/L;②凝血酶原时间:重症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生后日龄在4d内者≥20s,日龄在第5天及以上者≥15s;③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s;④血浆凝血酶时间:新生儿正常值19~44s(年长儿16.3s),比同日龄对照组>3s有诊断意义;⑤纤维蛋白原<1.17g/L(117mg/dl),<1.16g/L(160mg/dl)有参考价值;⑥3P试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生后1d正常新生儿的65%纤溶活力增强,可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故3P试验可以阳性,24h后仍阳性则不正常,但DIC晚期3P试验可转为阴性。
3.血气分析 由于缺氧和酸中毒,血pH值下降。PaO2降低,PaCO2增高。
4.血糖常降低 可有肌酐、非蛋白氮增高。
5.超微量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 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6.心电图改变 部分病例可有心电图改变,表现为Q-T延长、低血压、T波低平或S-T段下降。
(二)规范处理
1.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液体,加强护理和监护。
2.病因治疗
(1)控制感染:根据感染细菌的情况,给予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对肾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应慎用。
(2)复温:轻-中度患儿,体温>30℃产热良好(腋-肛温差为正值),立即放入适中环境温度,减少失热,升高体温。可将患儿置入预热至30℃的暖箱内,箱温在30~34℃范围,在6~12h内恢复正常体温。农村、基层单位可因地制宜用热水袋、热炕、电热毯包裹或贴身取暖复温等方法。重症患儿,体温<30℃或产热衰竭(腋-肛温差为负值),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34℃),于12~24h内恢复正常体温。亦可酌情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台或恒温水浴法复温。
(3)热量及液体供给:热量开始每日210kJ/kg(50kcal/kg),并迅速增至418~502kJ/kg(100~120kcal/kg)。早产儿或伴产热衰竭患儿可再适当增加,在低温时因糖耐量低下,代谢抑制,须严格控制葡萄糖输入速度,宜维持在6~8mg/min,以防止血糖过高,但有低血糖时可提高输入糖量。复温后糖耐量恢复应适当增加输入糖量至8~10mg/(kg·min)。如热量不足也可根据需要,添加静脉滴注脂肪乳剂。每日液体入量可按1ml/kcal给予,重症伴有尿少,无尿或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限制输液速度和液体量。
3.对症治疗
(1)纠正休克,改善微循环:①扩充血容量,可给2∶1液15~10ml/kg(有明显酸中毒者用1.4%碳酸氢钠等量代替)在1h内静脉滴注,继用1/3或1/4张液,按每日70~90ml/kg给予。②纠正酸中毒可给5%碳酸钠每次3~5ml/kg,或根据血气结果计算补充。③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多巴胺每次5~10mg,加入10%葡萄糖内静脉滴注,速度5~10μg/(kg·min);酚妥拉明(单用或与多巴胺合用)0.3~0.5mg/kg,每4小时1次;每次0.5~1mg/kg,15~20min 1次;丹参4ml/d,加10%葡萄糖20ml,静脉滴注,1次/d。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高凝状态可立即使用肝素,首剂1mg/kg,6h后按0.5~1mg/kg给予。若病情好转,改为每8小时1次,逐渐停用。给第2次肝素后应予新鲜全血或血浆每次20~25ml;双嘧达莫(潘生丁)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稠度之作用,1~2mg/(kg·d),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注意不应与其他药物混合,以免发生沉淀。
(3)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促进机体代谢,增加糖原异生和分解的作用。一般用于重症患儿,氢化可的松每日5~8mg/kg静脉滴注3~5d,有感染者加强抗感染治疗。
(三)注意事项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保暖能力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较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而致体温偏低;新生儿缺少使饱和脂肪酸成为不饱和脂肪酸的酶,故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饱和脂肪酸溶点高,在热量不足或受寒时易发生凝固;新生儿在缺氧、感染引起酸中毒等情况时,新生儿体内的棕色脂肪产热过程受到抑制,易出现体温不升,加上新生儿出生不久,吃奶少,因此热量来源不足,则皮下脂肪易于凝固而发硬;新生儿血液中红细胞多,当遇到寒冷等因素致皮下脂肪凝固时,血流缓慢,发生淤滞,渗透性增加而出现水肿。
五、诊治进展
随着药理研究和诊断学的发展,近年来临床上对该症使用中药或西药进行佐治疗效显著。①中药佐治疗法:陈皮、番红花、当归、肉桂、丁香、川芎、乌梅、丹参等中药具有行气、理气,活血散瘀,温经通络等功效,从而改变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血管内血流量增加,活血化瘀,加快硬肿消退时间。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该症的治疗。②西药佐治疗法:东莨菪碱是胆碱能神经阻滞药,能疏通微循环,还能调节自主神经;酚妥拉明是一种短效的α受体阻滞药。可解除血液淤滞,改善微循环;肝素和藻酸双酯钠都具有抗凝血,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多巴胺和间羟胺(阿拉明)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肺功能。
(万力生)
有关儿科首诊手册的文章
3.并发症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表2-9新生儿黄疸的鉴别(续表)三、规范诊断(一)诊断术语本病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新生儿血型测定怀疑溶血性黄疸时检查血型,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主要包括Rh血型不合溶血症和ABO血型不合溶血症。......
2023-12-04
早产儿肺炎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呼吸暂停,不哭、不吃、体温不升。表2-5新生儿肺炎的鉴别三、规范诊断(一)诊断术语新生儿肺炎有吸入性肺炎与感染性肺炎之分。2.疗效判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X线胸片炎症吸收。......
2023-12-04
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疾病影响等是维生素D缺乏病的主要病因。表3-2维生素D缺乏病的鉴别三、规范诊断1.诊断分期初期:多自生后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3.钙剂维生素D治疗期间应同时补充钙剂。......
2023-12-04
表3-4锌缺乏症的鉴别(续表)三、规范诊断1.诊断标准具备下列5项中3项即可确诊。服锌过量尚可抑制硒的吸收,而引起维生素E缺乏类似症状。发展中国家中,锌缺乏症是导致疾病负担加重和高病死率的十大因素之一。......
2023-12-04
轻度维生素A缺乏时,仅表现为免疫功能下降而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又称为“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以动物肝脏含量为最多。如有腹泻等疾病影响吸收者,可肌内注射维生素A,每日1次,剂量同上,症状减轻后改为口服。......
2023-12-04
概述远离肾脏病目前,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的第四大疾病杀手,其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毫不逊色于上述疾病。表2慢性肾脏病的分期与对策CKD具有患病率高、医疗费用巨大、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首先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有肾脏病家族史者,这是肾脏病的四大主要危险因素。预防肾脏病 从全球的总体情况来看,CKD的防治正面临严峻挑战。......
2024-07-03
第一章如何正确地进行肾脏病的诊断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因此,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尽管如此,误诊仍不可避免。近10余年来,各地普遍开展了肾穿刺病理检查,使我国的肾脏病诊断走出了延续几十年的临床诊断阶段。3.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这是诊断的关键,也是部分肾病患者诊断的唯一依据或线索。然后根据可能的疾病,有选择性地进行相关检查,来补充诊断依据或验证诊断。......
2024-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