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门急诊速查》第21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门急诊速查》第21节

【摘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获得性凝血障碍综合征,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栓性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凝血、纤溶功能均亢进,导致全身性广泛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消耗,进而引起出血、脏器损伤、休克等。2.临床表现凝血:DIC的最初表现是凝血,具体表现为静脉抽血困难或抽出之血液很快凝固。2.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器官功能损害,重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获得性凝血障碍综合征,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栓性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凝血、纤溶功能均亢进,导致全身性广泛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消耗,进而引起出血、脏器损伤、休克等。

【诊断依据】

1.病因 细菌病毒感染癌症、白血病、重症肝炎、手术创伤、羊水栓塞、溶血反应、各种休克等均可诱发DIC。

2.临床表现

(1)凝血:DIC的最初表现是凝血,具体表现为静脉抽血困难或抽出之血液很快凝固。

(2)出血:为最明显的表现。具体表现为皮肤的瘀点、瘀斑,针眼、伤口渗血不止、牙龈、口腔黏膜、球结膜出血、呕血、便血等。

(3)微循环衰竭:患者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发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休克表现。

(4)微血管栓塞:可为浅层栓塞,表现为皮肤发绀,进而发生坏死、脱落,多见于眼睑、四肢及会阴。深部器官也可以发生栓塞,多见于肾、肺、大脑等,表现为急性肾衰竭、ARDS、意识障碍等。

3.辅助检查

(1)血小板:血小板减少(低于8万),特别是进行性减少时对诊断意义更大。血小板功能异常。

(2)凝血因子检测:纤维蛋白原减少(低于1.5g);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即有意义;凝血酶凝固时间(TT)延长5s有诊断价值;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www.chuimin.cn)

(3)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阳性。

【治疗原则】

1.原发病的治疗 治疗原发病是DIC治疗的根本措施,在迅速去除或控制病因之后即使不治疗DIC,病情也可很快控制或治愈,如积极抗感染、清除子宫死胎、积极早期治疗休克等。

2.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器官功能损害,重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虽然对DIC应用肝素仍有争议,但大多数专家主张早期应用,并且越早越好,在高凝期应用效果最好。至于肝素用量问题,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主张0肝素——不应用;后来主张大剂量应用;目前主张微小剂量应用,首剂50mg,静脉注射,以后100~150mg/d,持续静脉泵入或分3~4次皮下注射。但对颅内出血、大手术后或有新鲜出血创面者禁忌。肝素停药不宜过早,出血停止,血压稳定,逐渐减量,一般需持续用药5~7d,切不可骤停。

3.补充凝血因子 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DIC的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液及血浆,有条件的输血小板悬液及Ⅷ因子等。

4.抗纤溶治疗 晚期以抗纤溶为主,加用少量肝素,常用6-氨基己酸(EACA)、氨甲苯酸(抗纤溶芳酸,PAMBA)、止血环酸(AMCHA)较常用。止血环酸0.4~0.6g/d,加入葡萄糖液体静滴。

5.其他治疗

(1)山莨菪碱注射液应用:山莨菪碱注射液20~60mg加入葡萄糖溶液静滴,1次/4~6h,直到皮肤红润。

(2)激素治疗:适用于引起DIC的原发病需用激素治疗者,往往用于DIC晚期纤溶亢进时。并在肝素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