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古筝知识:揭秘古筝的历史演变

古筝知识:揭秘古筝的历史演变

【摘要】:从南北朝时起传入朝鲜、日本、蒙古、越南等国早在战国时代,古筝便在秦国一带流行,所以又有秦筝之称。直至东汉末,古筝才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推崇。很多人弄不清古筝与古琴的区别。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形成于3000多年前,传说为“伏羲”、“神农”所造;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

源起: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又称秦筝

流变:最早为五弦,到清代增为十六弦。从南北朝时起传入朝鲜、日本、蒙古、越南等国

早在战国时代,古筝便在秦国一带流行,所以又有秦筝之称。到了东汉,刘熙在其《释名》中解释,筝是因其声响效果而得此名。

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提到关于筝的演奏情景:“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篇文章后来被司马迁收进《史记》而保存了下来。通过这段文字,使我们看到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筝已是秦国的一件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并展示了当时的古筝,是在村夫们敲击瓦罐,拍打大腿,咿哩哇啦唱着俚歌的同时弹奏的实况,可以说,古筝在产生之初是一种乡间民俗乐器。

直至东汉末,古筝才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推崇。(www.chuimin.cn)

从南北朝时起,古筝又开始走出了国门。它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蒙古、越南、缅甸等国。1840年后,随着广州福建同胞下南洋,又将古筝艺术传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它与当地的生活和音乐融合后又成为了具有这个国家特色的民族乐器

战国时代最初的古筝是一种竹制的五弦乐器,逐渐发展为秦汉时代的十二弦,唐宋时代的十三弦,元明时代的十四弦和清代的十六弦等。到上世纪60年代,筝的弦数又由十六弦逐渐增加到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直至二十六弦;到上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转调古筝,筝弦也由丝弦改为钢丝弦、尼龙缠弦等,这样一来,古筝的音域和表现力就更加宽广和丰富了。

现在各地常用筝为十三弦和十六弦两种。

很多人弄不清古筝与古琴的区别。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形成于3000多年前,传说为“伏羲”、“神农”所造;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于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至2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