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短时耐受实验后触头烧蚀斑点形貌分析

短时耐受实验后触头烧蚀斑点形貌分析

【摘要】:本节拟利用1s短路电流耐受实验后三相动触头烧蚀斑点的形貌、位置和大小来验证前文热稳定性仿真模型和计算结果。热稳定性仿真结果中图7-26所示的三相动导电杆侧偏力矩都呈凹形分布,且方向沿使外侧动导电杆顶部向内侧偏转的方向,可以看出侧偏力矩Tt仿真结果与实验中动触头烧蚀斑点位置的分布一致。

本节拟利用1s短路电流耐受实验后三相动触头烧蚀斑点的形貌、位置和大小来验证前文热稳定性仿真模型和计算结果。实验中三台样机触头的烧蚀形貌基本一致,典型烧蚀斑点的形貌如从图7-29所示;动触头烧蚀斑点面积大小如图7-30所示,其中面积为标幺值,以实验中最小的动触头烧蚀斑点为基准。

978-7-111-58417-9-Chapter07-41.jpg

图7-29 1s短路电流耐受实验后的A相、B相和C相触头烧蚀形貌

a)A相触头烧蚀形貌 b)B相触头烧蚀形貌 c)C相触头烧蚀形貌

978-7-111-58417-9-Chapter07-42.jpg

图7-30 1s短路电流耐受实验后的A相、B相和C相动触头烧蚀斑点面积

1)动触头烧蚀斑点位置:位于各相中间动触头(A3、B3、C3)的烧蚀斑点居中,外侧动触头的烧蚀斑点偏向内侧,而且动触头越靠外,烧蚀斑点的偏移幅度越大。热稳定性仿真结果中图7-26所示的三相动导电杆侧偏力矩都呈凹形分布,且方向沿使外侧动导电杆顶部向内侧偏转的方向,可以看出侧偏力矩Tt仿真结果与实验中动触头烧蚀斑点位置的分布一致。

2)动触头烧蚀斑点大小:如图7-30所示,A相动触头烧蚀斑点大小呈不对称凹形分布,其A1烧蚀斑点较大;B相和C相烧蚀斑点呈斜坡分布,且沿远离A相的方向递减,其中B相烧蚀斑点大小差异较大。热稳定性计算结果中图7-25b所示的三相导电斑点半径分布中A相呈不对称凹形分布,且A1导电斑点半径较大,B相和C相呈斜坡分布,且沿远离A相的方向递减,其中B相斜坡分布较陡。可以看出热稳定性导电斑点半径Tt仿真结果与实验中动触头烧蚀斑点面积的分布一致。

3)烧蚀斑点滑动痕迹:观察三相烧蚀斑点形貌还可以看出,B相烧蚀斑点(尤其是B1-B3)滑动痕迹明显,而A相和C相几乎看不出滑动痕迹。根据短时耐受过程周期阶段仿真计算结果,在短路电流实验的周期阶段,B1动导电杆上的滑动力矩最大,这就造成B1动导电杆最易发生滑动,实验后B1烧蚀斑点有明显的滑动痕迹。此外,B2和B3烧蚀斑点上同样也有滑动痕迹,这主要是由于B相触头都通过触头转轴相连,B相触头转轴在B1和B2动导电杆的带动下,驱使滑动力矩较小的B3动导电杆也发生了滑动。

4)触头质量转移:从图7-29还可以看出,静触头烧蚀斑点呈现凹坑,动触头表面附着有静触头烧蚀产物,这说明触头系统在经历1s短时耐受过程中,还存在有从动触头至静触头的质量转移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静触头的熔点较低,且其抗拉强度较差,当烧蚀斑点出现局部熔焊时,往往在静触头侧断开。